《游璩源寺和韵》
时间: 2025-01-04 10:3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人剔藓认坚珉,谁是开山第一人。
知有法諲留虎锡,元来璩叟是龙神。
云屏翠列悬崖树,雪瀑声飞断壑津。
又见生公重说法,祖师岩下草长春。
白话文翻译:
游人们在苔藓中剔除杂物,试图辨认坚硬的石头,谁才是开山的第一人呢?
我知道有位法师留下了虎形的锡杖,原来璩叟是这座山的龙神。
云雾环绕,翠绿的树木悬挂在悬崖上,雪白的瀑布声如同飞断了山间的渡口。
又看到生公在重讲佛法,祖师岩下的草木也都长得生机盎然。
注释:
- 剔藓:剔除苔藓,形容游人行走在山中。
- 坚珉:坚硬的石头。
- 法諲:指佛教法师的教义。
- 虎锡:虎形的锡杖,象征权威。
- 璩叟:璩源寺的开山祖师。
- 云屏:云雾如屏障一般。
- 雪瀑:雪白的瀑布。
- 生公:生公是某位高僧的称呼。
- 祖师岩:寺庙中著名的岩石。
典故解析:
- 开山第一人:指开创某个宗派或寺庙的第一位高僧。
- 龙神:在中国文化中,龙是权威和力量的象征,璩叟被称为龙神,体现其在宗教中的地位。
- 法会:指佛教中举行的讲法或法事,表现高僧的教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柴元彪,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佛教诗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融入佛教思想,风格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游览璩源寺时,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及对佛教文化的追思,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璩源寺和韵》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交融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游人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与对寺庙的敬仰相结合,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开篇描写游人剔藓,意在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精神,而“谁是开山第一人”则引出了对璩叟的追忆,说明璩源寺不仅是一处自然美景,更是文化与信仰的象征。
在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如“云屏翠列悬崖树”,将自然景观与灵性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同时,“雪瀑声飞断壑津”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也反映出佛教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最后,重提“生公重说法”,则是将诗歌的主题引向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让人感受到信仰与自然的交融,体现出高僧的智慧与教诲。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佛教文化的敬仰,既清新又深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游人剔藓认坚珉:描写游人在自然中探索,剔除杂物辨认坚硬的石头。
- 谁是开山第一人:提出疑问,引出对璩叟的讨论。
- 知有法諲留虎锡:提到佛教法师的教义与象征物,显示其权威。
- 元来璩叟是龙神:璩叟被尊称为龙神,彰显其地位。
- 云屏翠列悬崖树:描绘自然美景,营造出神秘氛围。
- 雪瀑声飞断壑津:形象化的声音描写,增强诗的动态感。
- 又见生公重说法:回归主题,表现佛教教义的传承。
- 祖师岩下草长春:自然生机与宗教思想的结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屏”比喻云雾。
- 拟人:自然景观被赋予情感。
- 对仗:如“雪瀑声飞断壑津”对仗工整。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生,表达了对璩源寺的敬仰与对高僧教义的思考,展现了文化与自然的深厚联系。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
- 云屏:象征着神秘与高远。
- 雪瀑:代表纯洁与力量。
- 悬崖树:体现生机与坚韧。
-
宗教意象:
- 法諲:佛教教义的象征。
- 龙神:权威与灵性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坚珉”指什么?
A. 软石
B. 坚硬的石头
C. 沙土
D. 水 -
“生公重说法”中的“生公”是指哪类人物?
A. 普通人
B. 高僧
C. 游人
D. 学者 -
诗中提到的“虎锡”象征什么?
A. 权威
B. 友谊
C. 知识
D. 财富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柴元彪的作品与王维的《终南山》进行对比,二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的结合。王维的诗更注重隐逸之美,而柴元彪则更强调宗教文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佛教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