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娥台看枫叶》

时间: 2025-01-01 13:25:34

杪秋山色倍苍凉,游目高台乘夕阳。

三径青松落虚籁,千林红叶照横塘。

波澜阔大文章老,点染神奇造化忙。

桥畔鸟飞人影散,胸怀各餍好风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宾娥台看枫叶
作者: 陈幼学 〔明代〕

杪秋山色倍苍凉,
游目高台乘夕阳。
三径青松落虚籁,
千林红叶照横塘。
波澜阔大文章老,
点染神奇造化忙。
桥畔鸟飞人影散,
胸怀各餍好风光。

白话文翻译:

秋末的山色更加显得苍凉,
我登上高台,欣赏着夕阳的美景。
三条小路旁的青松,伴随着微风发出空灵的声音,
千林的红叶在横塘上闪耀着光彩。
波澜壮阔的文章已久远,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不断涌现。
桥边鸟儿飞翔,人影渐渐散去,
每个人都心中充满了美好的风光。

注释:

杪秋:指秋季的末尾。
苍凉:形容景色凄清而冷淡。
游目:游目,指目光四处游览。
夕阳:指落日,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虚籁:形容松树在风中发出的清脆声音。
千林红叶:形容众多树木的红叶,象征秋天的美丽。
横塘:指横在眼前的池塘。
波澜阔大:形容文章的气势雄浑。
点染:用颜色点缀,形容自然的色彩丰富。
造化:指大自然的创造。
胸怀各餍:形容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美好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幼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诗人登高望远,欣赏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在社会动荡的明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宾娥台看枫叶》展现了秋天的苍凉与美丽,诗人以"杪秋"为引子,从高台远望,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满山的红叶,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的开头便引入了"苍凉"的意象,给人以深沉的思考。接着,诗人通过三径青松与千林红叶的对比,展现出秋季的色彩对比,清松的孤寂与繁林的热烈形成鲜明对照。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波澜阔大文章老",寓意着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同时,"点染神奇造化忙"则表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最后,"桥畔鸟飞人影散"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都是值得珍惜的。

总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递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杪秋山色倍苍凉”:秋末的山色愈显苍凉,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游目高台乘夕阳”:在高台上游目而望,夕阳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 “三径青松落虚籁”:三条小路旁的青松,伴随着风声,传递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 “千林红叶照横塘”:无数的红叶在横塘上倒映,构成了美丽的秋日画卷。
  • “波澜阔大文章老”:回顾文章的厚重与历史,感慨岁月流逝。
  • “点染神奇造化忙”:大自然的色彩变化,体现了其神奇与繁忙。
  • “桥畔鸟飞人影散”:桥边的鸟儿飞翔,人们的身影逐渐散去,渲染了宁静的氛围。
  • “胸怀各餍好风光”: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澜阔大”,将文章比作波澜壮阔的景象。
  • 拟人:如“点染神奇造化忙”,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如“千林红叶照横塘”与“波澜阔大文章老”,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与收获,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红叶:代表着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轮回。
  • 高台:象征着远望与超越,寓意着对人生的思考与观照。
  • 夕阳:象征着温暖与宁静,传递出一种安详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杪秋”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青松”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意象?
    A. 孤独
    B. 热烈
    C. 喜悦
    D. 忧伤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描绘
    D.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怀古》: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历史的沉思。
  • 《春望》:春天的景色与秋天形成对比,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