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雨中二首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1:23:39

雨行如漏蓬,侧身半车中。

风翻荷叶白,难可为芙蓉。

向来三重茅,仰屋叹穿空。

已经乱离苦,志念常从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行如漏蓬,侧身半车中。
风翻荷叶白,难可为芙蓉。
向来三重茅,仰屋叹穿空。
已经乱离苦,志念常从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雨中行走的情景:雨水像从蓬草上漏下来的水滴,自己在车中侧身而坐。风把荷叶翻动得白白的,难以与芙蓉花相提并论。往昔的三重茅草屋,抬头望去,竟然是透空的。如今经历了离乱的苦难,心志却依然保持着从容的态度。

注释

  • 漏蓬:指从蓬草上漏下来的雨水,形容雨下得很细。
  • 侧身:此处形容车子狭小,需要侧身才能遮挡雨水。
  • 翻荷叶白:风使荷叶翻动,露出白色的底面。
  • 难可为芙蓉:荷叶无法与芙蓉花相媲美,暗示雨中景色的凄凉。
  • 三重茅:指三层的茅草屋,象征着朴素和简陋。
  • 穿空:指屋顶破损,能直接看到天空。
  • 乱离苦:指生活中的离散与苦难。
  • 志念常从容:虽然经历了苦难,内心依然保持平静与从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雨天,诗人可能正处于旅途中,面对自然景象,思绪纷飞,回忆往昔,感叹人生的艰辛与无常。

诗歌鉴赏

《山行雨中二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在雨中行走时的孤独与思考。开头的“雨行如漏蓬”便营造出了一种细雨如丝的氛围,细腻而富有诗意。雨水的渗漏,仿佛在暗示诗人心中的细腻感受。接着“侧身半车中”则展现了诗人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无奈,雨水的侵袭让人不得不在狭小的空间中寻求庇护。

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诗人通过“风翻荷叶白,难可为芙蓉”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结合,表达出一种失落的情绪,荷叶的翻动让人想起了美好的过往,但与芙蓉的对比却又加深了这种失落感。接下来的“向来三重茅,仰屋叹穿空”则是一种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三重茅草屋的简陋与如今现实的破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句“已经乱离苦,志念常从容”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尽管经历了生活的苦痛,诗人依然保持着从容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精神。整首诗通过雨天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内心的平静,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行如漏蓬:形容雨水如同从蓬草上滴落,细腻而连绵,营造出一种雨天的氛围。
  2. 侧身半车中:车子狭小,诗人不得不侧身,以避免被雨淋湿,展现了诗人处境的窘迫。
  3. 风翻荷叶白:风使荷叶翻动,露出白色的底面,增加了雨中的动感,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波动。
  4. 难可为芙蓉:荷叶的美丽无法与芙蓉花相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5. 向来三重茅:回忆往昔的茅草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6. 仰屋叹穿空:屋顶破损,心中的感慨与无奈油然而生。
  7. 已经乱离苦:指生活中的种种离乱与苦痛,沉重而真实。
  8. 志念常从容:尽管经历了苦难,心中依然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从蓬草上漏下的水滴,形象生动。
  • 对仗:如“风翻荷叶白,难可为芙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雨中行走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琐碎,同时也带来清新的感受。
  2. 荷叶: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脆弱,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3. 茅草屋:象征着朴实的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4. :象征着变幻与无常,反映出生活的多变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行如漏蓬”的意思是: A. 雨水滴落像从蓬草上漏下来的水
    B. 雨水很大,像从天上漏下来
    C. 雨水很少,不值一提
    答案:A

  2. “已经乱离苦,志念常从容”表达的情感是: A. 对生活的绝望
    B. 在苦难中保持平静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辰翁的《山行雨中二首 其一》更注重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表露,而王维则更强调一种归隐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鉴赏辞典》
  2.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3.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