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张芝浦太史端卿招集妙相庵赏芍药兼为马雨农学使同年恩溥饯别》
时间: 2025-01-04 14:0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台城路 张芝浦太史端卿招集妙相庵赏芍药兼为马雨农学使同年恩溥饯别
作者: 薛时雨
钟山树秃台城圯,南朝更无遗寺。
渺矣吴宫,岿然鲁殿,一角楼台孤峙。
阇黎旧址。看古佛低眉,似含铅泪。
漫感兴亡,放怀且作习池醉。
龙华几逢胜会。眼前冠盖集,佳兴何似。
易老莺花,难联香火,薄暖轻寒天气。
繁华逝水。喜梵宇春长,尚留婪尾。
只恐将离,促人愁绪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钟山的树木已经枯萎,台城的遗址已然荒凉,南朝的寺庙更是无一留存。吴宫的风光渺小,鲁殿依旧巍峨,孤零零的楼台屹立在一角。阇黎(僧侣)昔日的旧址上,看那古佛低下眉头,似乎在含着铅泪。感慨历史的兴亡,不妨放怀畅饮,沉醉一番。龙华寺的盛会几度相逢,眼前的车盖云集,何曾有过这样的欢愉?时光易逝,莺花难再,薄暖与轻寒交替的天气让人感到惆怅。繁华如流水般逝去,虽喜爱那春天常驻的梵宇,但仍然留有未尽的怅惘。只恐即将离别,更加促使人心中的愁绪涌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钟山:指南京的钟山,风景名胜区。
- 台城:古代的城池,这里指南朝的都城。
- 阇黎:佛教徒对僧人的称呼。
- 龙华:指龙华寺,以前常有盛会。
- 冠盖:指车马的装饰,象征繁华的景象。
- 芍药:一种花,象征美好与繁华。
典故解析:
-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文化繁荣,但多次战争造成的衰败。
- 吴宫与鲁殿:吴宫指吴国的宫殿,鲁殿指鲁国的宫殿,二者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更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时雨,清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表现历史沧桑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对昔日繁华的回忆与当下现实的对比之时,因好友离去,借赏花之际表达离别的惆怅与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钟山及台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并将此情融入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之中。诗人在描绘景物时,运用了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得景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载体。诗中“渺矣吴宫,岿然鲁殿”通过对比,突显了南朝的繁华已成往事,时光荏苒,唯有孤独的楼台屹立。阇黎的旧址、古佛的低眉,赋予了诗歌一种沉重的历史感,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如今的凋零。
在离别的情景中,诗人通过“漫感兴亡,放怀且作习池醉”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尽管历史带来了沉重的思考,但他仍愿在此刻放下忧愁,尽情享受当下。最后的“只恐将离,促人愁绪起”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离别的时刻总是让人心生不舍,愁绪难以平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山树秃台城圯:描绘了钟山及台城的荒凉景象,暗示历史的变迁。
- 南朝更无遗寺:说明南朝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寺庙也已荡然无存。
- 渺矣吴宫,岿然鲁殿:通过对比,强调历史的消逝与现在的孤独。
- 阇黎旧址:指向过去的宗教文化遗址,带有怀旧之情。
- 看古佛低眉,似含铅泪:赋予古佛以人性的情感,表明历史的沉重。
- 漫感兴亡,放怀且作习池醉:在感慨中选择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快乐。
- 龙华几逢胜会:提到龙华寺的盛会,回忆往昔的欢聚。
- 眼前冠盖集,佳兴何似:描绘盛会时的繁华,与现时的孤寂形成对比。
- 易老莺花,难联香火:感叹时光流逝与人间情感的脆弱。
- 繁华逝水:用水流比喻繁华的逝去,极具意象。
- 喜梵宇春长,尚留婪尾:对佛教文化的喜爱与依恋,隐含对离别的留恋。
- 只恐将离,促人愁绪起:离别的情感让人感到愁苦,突显主题。
修辞手法:
- 对比:吴宫与鲁殿的对比,体现历史的变化。
- 拟人:古佛“低眉”,赋予宗教象征以情感。
- 比喻:繁华如水,增强了时间流逝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友人即将离别的惆怅,以及在此情此景中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历史的流逝。
- 台城:代表历史遗迹,承载着文化的记忆。
- 古佛:象征宗教的深邃与人性的悲伤。
- 龙华:代表欢聚与盛会的美好时光。
- 莺花: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钟山”是指哪里?
A. 南京
B. 北京
C. 苏州
D. 西安 -
“阇黎”指的是?
A. 古代帝王
B. 僧侣
C. 文人
D. 商人 -
诗中“繁华逝水”意指什么?
A. 繁华如流水般逝去
B. 水流动很快
C. 繁华与水无关
D. 生活如水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黄鹤楼》:崔颢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愤。
- 崔颢《黄鹤楼》:同样有离别的主题,但更加强调对友人的怀念与景物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