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送梁子辅赴召》
时间: 2025-01-17 10:06:59
山岳自高百谷下,向来无物使之者。
骅骝合奉鸾和车,岂与黔蹄同一驾。
英奇绝代难小了,泥滓投之辄悲咤。
一朝拔去不可扼,震地风雷怯凌跨。
泮宫先生自超特,鼎甲声称低董贾。
眼明奎画照琬琰,万喙夸呼海倾泻。
胡为不即天上去,识者怪吁狂者骂。
或传凤篆来日边,流水为车龙即马。
只应故是霄汉人,腐鼠示足鵷雏吓。
九江水暖桃花肥,风色不惊神所借。
只今岷峨抗湖海,贯玉编珠炯相射。
台家议和不议战,太平有象须藻藉。
小却犹当白玉堂,纵步黄扉方食蔗。
嗟予肮脏每自哂,蚤年谩想牛心炙。
一官漫浪不可说,可能更索山人价。
五年投閒食不饱,揽镜颠毛辄生怕。
道涂众鬼同揶揄,口不能酬面空赭。
人生升沉亦何恨,但喜龙虎新变化。
异时击壤为幸民,一犁亦原从耕稼。
金华夫子吾胜友,接武风云共閒暇。
未应厚禄绝来书,寄声纸尾烦多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送梁子辅赴召
作者:李流谦
山岳自高百谷下,向来无物使之者。
骅骝合奉鸾和车,岂与黔蹄同一驾。
英奇绝代难小了,泥滓投之辄悲咤。
一朝拔去不可扼,震地风雷怯凌跨。
泮宫先生自超特,鼎甲声称低董贾。
眼明奎画照琬琰,万喙夸呼海倾泻。
胡为不即天上去,识者怪吁狂者骂。
或传凤篆来日边,流水为车龙即马。
只应故是霄汉人,腐鼠示足鵷雏吓。
九江水暖桃花肥,风色不惊神所借。
只今岷峨抗湖海,贯玉编珠炯相射。
台家议和不议战,太平有象须藻藉。
小却犹当白玉堂,纵步黄扉方食蔗。
嗟予肮脏每自哂,蚤年谩想牛心炙。
一官漫浪不可说,可能更索山人价。
五年投閒食不饱,揽镜颠毛辄生怕。
道涂众鬼同揶揄,口不能酬面空赭。
人生升沉亦何恨,但喜龙虎新变化。
异时击壤为幸民,一犁亦原从耕稼。
金华夫子吾胜友,接武风云共闲暇。
未应厚禄绝来书,寄声纸尾烦多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与对友人的寄托。诗中开头提到高山的伟岸,暗示自己的抱负与志向,然而在现实中却没有人来使用这份才能。接着提到骏马与普通马的差别,强调了自己的独特与超凡。诗人对人生的升沉无常感到无奈,同时也对时局的变化表示期待。整首诗充满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注释:
- 骅骝:指一种优秀的马,用于比喻优秀的人才。
- 泮宫:古代学校,代表学习与文化的殿堂。
- 颠毛:指头发乱糟糟的样子,象征生活的不如意。
- 击壤:古代农民在田间击打地面,表示希望与祝福。
- 金华夫子:指的是金华地区的文化名人,象征着友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较为少见,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寄送给友人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诗歌鉴赏:
《寄送梁子辅赴召》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人以高山与骏马的比喻,彰显了自己的志向与才能,既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自觉,也流露出对现实境遇的不满与无奈。尤其是“英奇绝代难小了,泥滓投之辄悲咤”一句,表达了才华被埋没的痛苦。诗中各种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引人深思。
此外,诗人在最后几句中,虽然表达了对自身困境的无奈,但同时也寄予了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感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美感,展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岳自高百谷下:高山自高,众多谷地在其之下,象征志向与抱负。
- 向来无物使之者:高山虽高,但无人利用,暗示才能未被重用。
- 骅骝合奉鸾和车:比喻优秀的才华与普通的比较,突出自己的独特性。
- 岂与黔蹄同一驾:岂能与普通马同驾,强调自我价值。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骅骝”与“黔蹄”的对比,以及“风雷怯凌跨”的震撼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意象分析:
- 高山:象征高尚的志向与品格。
- 骏马:代表优秀的人才与能力。
- 桃花:象征繁荣与美好,暗示生活的希望。
- 道涂:象征人生的道路,隐含世态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骅骝”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马
- C. 一种树
- D. 一种山
-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对战争的渴望
- B. 人生的哲理与感慨
- C. 诗人的爱情
- D. 对自然的描绘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豪情。
- 杜甫《春望》: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流谦的《寄送梁子辅赴召》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为奔放,李流谦则显得更为内敛与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流谦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