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尽利州路,重关第一程。
诗犹歌蜀道,人已变秦声。
据水桥横出,黏天草乱生。
东山山翠重,愁压武都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行走在利州路上的情景,重关是旅途的第一段。诗歌如同歌唱的蜀道,然而人们的方言却已变成了秦地的声音。站在水边的桥上,杂草丛生,草木垂乱。东山的翠绿层层叠叠,愁苦的情绪压在武都城之上。
注释
- 利州:古地名,今四川省广元市。
- 重关:指重关口,是古代交通要道。
- 蜀道:指四川的山路,以险峻著称。
- 秦声:指陕西地区的方言。
- 据水桥:意为靠近水边的桥。
- 黏天草:形容生长得很茂盛的草。
- 东山:特指东边的山,形象地描绘出景色。
- 武都城:指今甘肃省的武都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绩,清代诗人,以其高雅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他的诗作往往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结合个人情感,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致与人文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土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宁羌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开篇提到的“行尽利州路,重关第一程”,不仅道出了旅途的艰辛,同时也暗示了对故乡的依恋。接着,诗人将“诗犹歌蜀道”与“人已变秦声”对比,表现出文化的流变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仿佛在感慨人们的心境已随环境而变。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用“据水桥横出,黏天草乱生”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然而这生机又与“愁压武都城”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忧伤。诗中东山的翠绿和武都城的愁苦相互交织,突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了诗歌情感的层次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事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尽利州路:走到利州的尽头,表明旅途的艰辛。
- 重关第一程:重关是旅途的第一道关口,象征着旅程的开始。
- 诗犹歌蜀道:诗歌如同唱歌一样,强调了蜀道的艰险与美丽。
- 人已变秦声:人们的方言已变成秦地的声音,反映出文化的变迁。
- 据水桥横出:站在水边的桥上,描绘环境。
- 黏天草乱生:杂草丛生,展现自然的繁茂。
- 东山山翠重:东边的山层层叠叠,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
- 愁压武都城:愁苦的情绪笼罩着武都城,表现出诗人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比作歌,强化了情感的传达。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相结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反映出人们在历史变迁中对文化与身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利州:象征着故乡的起点。
- 重关:代表着旅途的艰辛与挑战。
- 蜀道:象征着险峻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的积淀。
- 水桥:连接着人与自然的纽带。
- 东山:代表着美丽的自然景观。
- 武都城: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关”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道关口
D. 一座城池 -
“人已变秦声”中的“秦声”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A. 四川
B. 甘肃
C. 陕西
D. 云南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A. 草木
B. 水桥
C. 东山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李嘉绩的《宁羌州》更侧重于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象的融合,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壮阔的景色与历史的情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但情感的深度与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