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同叔先生以词留别,谱此,即送其归宝山》
时间: 2025-01-17 01:0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鸱夷单舸,问先生此去,可曾安置。湖水湖风秋万顷,大好幽居清睡。箬帽捞虾,竹弓射鸭,足了平生事。销磨淮海,元龙豪气除矣。想像老屋瀼东,薄田阳羡,种菜藏书地。手植玉梅三百树,沁得诗魂都醉。钱凤何人,董龙是狗,莫问今何世。茫茫江水,不归吾亦堪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提到鸱夷的单船,询问先生离去后是否安好。湖水和秋风广阔无垠,正是幽静居所的好时光。用箬帽捞虾,竹弓射鸭,这些都是我一生所追求的事情。随着岁月流逝,往日的豪情已然消散。想象着老屋在瀼东,那里有薄田和阳羡,适合种菜和藏书的地方。我亲手种下三百株玉梅,沁入心灵,醉了诗的灵魂。问谁是钱凤,董龙是狗,今时何世不必再问。那茫茫的江水,我不归也无妨。
注释
- 鸱夷:古代的一种小船,象征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 安置:指生活安定、安好。
- 箬帽:用苇草编织的帽子,常用于捕鱼或捞虾时。
- 竹弓:用竹子制成的弓,用于射猎。
- 销磨:指岁月的消磨,意指豪情渐减。
- 元龙:指元代的一位豪杰,象征着壮志与豪情。
- 阳羡:古代名胜,有美丽的自然环境。
- 玉梅:一种梅花,象征高雅。
- 沁得诗魂都醉:指种梅树的乐趣让人的诗情画意都沉醉其中。
典故解析
- 元龙豪气:元龙指的是元代的著名人物,豪气则代表一种壮志凌云、豪放不羁的精神状态。
- 阳羡:阳羡在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茶产地,代表着美好的生活环境。
- 茫茫江水:在古诗中,江水常常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漂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冒广生,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冒广生为送别同叔先生而作,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流露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头用鸱夷单舸引入,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接着描绘湖水湖风的壮阔,表达了对幽居生活的向往。箬帽捞虾、竹弓射鸭的细节则生动展现了诗人理想生活中的日常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随着词句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岁月的流逝,元龙的豪情已不复存在,这种感慨让人倍感惆怅。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想象着自己老家的情景,种菜藏书的生活,体现出对乡土的眷恋和安宁生活的希冀。而手植玉梅的意象更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文化与艺术的追求,梅花象征着高洁与雅致,表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
最后,诗人以“茫茫江水”收尾,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尽管不归也能誓言,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坚定信念。这首词不仅是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自我情感的抒发,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鸱夷单舸:引入自然景象,象征轻松的生活。
- 问先生此去,可曾安置:关心友人的去向与生活状态,体现友情。
- 湖水湖风秋万顷:描绘秋天的湖面,气势磅礴,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大好幽居清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箬帽捞虾,竹弓射鸭: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示幽居生活的乐趣。
- 足了平生事:满足于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 销磨淮海:反思岁月的流逝,豪情不再。
- 元龙豪气除矣:感慨昔日壮志已然消散。
- 想像老屋瀼东:向往故乡,渴望归属感。
- 薄田阳羡,种菜藏书地:描绘理想的生活环境,强调田园生活的雅致。
- 手植玉梅三百树:体现个人的文化追求和对美的向往。
- 沁得诗魂都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达诗人对艺术的向往。
- 钱凤何人,董龙是狗:对历史人物的反思,表达人生百态。
- 莫问今何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 茫茫江水,不归吾亦堪誓: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生活比作湖水与秋风,创造出宁静的意象。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
- 拟人:将诗魂拟人化,表达其醉意,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告别。通过描绘生活细节和对过去的回忆,展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湖风:象征宁静与自由。
- 箬帽、竹弓:代表自然生活的乐趣。
- 玉梅:象征高洁的情操和文化追求。
- 江水: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冒广生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箬帽”主要用于什么? A. 钓鱼
B. 捞虾
C. 盖头
D. 装饰 -
诗中对故乡的描绘主要是在哪一部分? A. 开头
B. 中间
C. 结尾
D. 无故乡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此词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体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结合了生活理想的描绘。
- 《登高》则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本词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