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海清明上下兼,
碧天遥见一毫纤。
此时只欲浮云尽,
窟穴何妨有兔蟾。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的江海上,天地之间的景色交融,
碧蓝的天空遥远地可以看到一丝细微的云彩。
此刻我只希望那些浮云能够尽快散去,
那藏在山洞里的兔子和蟾蜍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释
- 江海:指大江大海,象征广阔的自然。
- 清明:形容天气明朗清爽,通常与节气相关。
- 毫纤:指细微之物,形容天空中的细云。
- 窟穴:指山洞或洞穴,常见于古诗中作为隐喻。
- 兔蟾:兔和蟾蜍,前者象征灵动,后者常与月亮相关,指代自然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主张政治改革,实施“熙宁变法”,在文学上,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王安石创作《咏月三首》的背景与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其政治生涯中的心境变化密切相关。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的政治家,王安石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咏月三首》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江海的清明和天空的辽阔,呈现出一种开阔而明朗的景象。这种清新的自然环境不仅为诗人提供了灵感,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然。接着,诗人提到细微的云彩,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他对美的敏感。
然而,王安石并不满足于仅仅欣赏自然,他渴望超越这些浮云,追求更高的境界。在他看来,窟穴中的兔蟾并不重要,这是一种自我解放的表现,象征着他对世俗事物的超然态度。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政治压力下寻求心灵宁静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海清明上下兼:描述了江河与海洋的清澈,天与地的交融,展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
- 碧天遥见一毫纤:通过“碧天”和“毫纤”展现了天空的辽阔与细腻,暗示诗人对细微事物的关注。
- 此时只欲浮云尽:表达诗人希望浮云消散,找回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 窟穴何妨有兔蟾:强调即使有兔子和蟾蜍在山洞中也无所谓,显示了超然物外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心灵的象征,暗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江海”、“碧天”、“浮云”等,构建了一个清明的自然场景。
-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渴望超越世俗压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 江海:象征广阔与自由,代表自然的力量。
- 清明:象征明朗与宁静,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浮云:代表着烦恼与世俗的牵绊,诗人希望能够摆脱。
- 兔蟾:象征自然的生灵,表现诗人对生命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江海清明上下兼,指的是: A. 江河与海洋的清澈
B. 诗人的心境
C. 自然的和谐美
D. 以上都是 -
“浮云”在诗中象征: A. 繁忙的生活
B. 诗人的理想
C.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D. 繁琐的琐事 -
兔蟾的出现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观察
B. 超然物外的态度
C. 生活的烦恼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D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孟浩然的《春晓》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与李白的月亮诗:
- 王安石的《咏月三首》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 李白的《静夜思》则更侧重于思乡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月亮这一意象上的不同表达,王安石更为内敛,而李白则更为直接和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