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潮州吕使君》

时间: 2025-01-08 01:26:50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

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潮州吕使君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
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

白话文翻译:

韩君住在揭阳,他的叹息让人觉得死亡近在咫尺。吕使君离开揭阳,笑谈中面容如春天般温暖。希望再听赵子的讲解,诗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并不需要搬家去寻找假象,来让民众感到疑惑。就像那些高人一般,才华出众,能够打动人心。也不必过于礼节,只需聆听他们的言论,顺应传统的道理。身居同朝的朋友,虽是异姓,却能联姻相接。恩义自然会更加深厚,怀念我所表达的情感。

注释:

  • 韩君: 指的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 揭阳: 地名,今广东省揭阳市。
  • 吕使君: 吕震,王安石的朋友,担任潮州使君。
  • 赵子: 可能指赵翼,王安石的朋友,亦是诗书方面的名家。
  • 鳄鱼: 这里比喻用来形容一些不必要的假象或怪异事物。
  • 彝伦: 指传统的礼法和伦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冲涤,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是变法派的代表,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经济和政治的进步。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与吕使君分别之际,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对未来的期许。诗中提到的诗书讨论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反映了王安石在社会变革中的文化立场。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看似平易近人,但实际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诗中通过描绘韩君的愁苦与吕使君的阳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友人之间的关心与惋惜。王安石在此不仅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更通过对赵子的提及,展示了诗书文化在友谊中的重要性。

此外,诗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彝伦”的重要性。王安石希望通过对话与讨论,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和期待。整首诗在叙述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厚,令人感受到那种不舍与祝福交织的复杂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
    韩君在揭阳居住,心中忧愁,仿佛与死亡相伴。

  2. 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
    吕使君即将离开揭阳,他的笑谈使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3. 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
    期待再次听到赵子的讲解,进行诗书的讨论。

  4. 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
    不必要为民众制造假象,来引起他们的疑虑。

  5.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
    就像那些高人,才华出众,能够感染人心。

  6. 亦勿与为礼,听之汩彝伦。
    不必过于拘泥于礼节,只需聆听他们的发言,顺应传统。

  7. 同朝叙朋友,异姓接婚姻。
    朋友之间因同朝而聚,虽是异姓却能联姻。

  8. 恩义乃独厚,怀哉余所陈。
    这些情谊和恩义自然深厚,怀念我所表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 韩君的忧愁与吕使君的欢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张力。
  • 比喻: “鳄鱼”比喻假象,形象生动。
  • 排比: 使用排比句式,加深了情感的层次与力度。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通过对离别的感伤,王安石传达了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在变革中坚持文化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揭阳: 代表故乡和离别的地方,情感的寄托。
  2. : 象征希望与生机,反映吕使君的开朗性格。
  3. 鳄鱼: 代表虚假与混乱,警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 诗书: 体现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象征友谊的基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吕使君离开揭阳,给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欢笑 C. 绝望 D. 不关心

  2. 诗中提到的“鳄鱼”象征什么?
    A. 真实 B. 假象 C. 友谊 D. 离别

  3.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哪些传统的重视?
    A. 经济 B. 文化 C. 战争 D. 科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杜甫《赠花卿》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送潮州吕使君》与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王安石更注重文化与传统的传承,而李白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与个体的孤独。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均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深入比较与学习。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