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岭》

时间: 2025-01-08 01:26:06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安石的《太白岭》

太白巃嵷东南驰,
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
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
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
与兹鱼鸟相谐熙。

白话文翻译:

太白岭高耸入云,朝东南方向延展,
周围的山岭环绕,青翠欲滴。
浓厚的云雾和淡薄的云层各有各的美,
树木和岩石的稀疏与密集恰到好处。
春天已经回归,鸟儿在欢快地歌唱,
溪水静止不动,鱼儿游得缓慢。
生民又从何处获得栖息之所呢?
在这样的环境中,鱼和鸟儿和谐共处。

注释:

  • 巃嵷:高耸的样子,形容山势巍峨。
  • 纷披:形容青色的山岭交错覆盖。
  • 厚薄:指云层的浓厚与稀薄。
  • :此处指快乐、欢快的声音。
  • 生民:百姓,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 处所:居住的地方。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知名典故,但可以视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山水人居的思考。王安石在其诗中常常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表达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民众生活状况的思考,在政务繁忙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太白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展现了王安石对山水的深厚情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白岭的巍峨壮观和春天的生机盎然。开篇“太白巃嵷东南驰”,即点明了太白岭的雄伟气势,接着“众岭环合青纷披”则描绘了周围山峦的青翠相衬,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接下来的“烟云厚薄皆可爱”,则是对自然景观的高度赞美,强调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和谐美。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鸟儿欢快的歌声与溪水静静流淌的画面交相辉映,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们生活的向往与思考。最后两句“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则引发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安宁的关切。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入了人文关怀,展示了王安石的情怀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太白巃嵷东南驰:描绘太白岭的高耸,表达其雄伟。
    2. 众岭环合青纷披:众多山岭交错环绕,展现自然的美丽。
    3. 烟云厚薄皆可爱:云雾的变化各有其美,表现自然的多样性。
    4. 树石疏密自相宜:树木与岩石的分布自然和谐。
    5. 阳春已归鸟语乐:春天的回归带来了鸟儿的歌唱,表达生机。
    6. 溪水不动鱼行迟:溪水静止,鱼儿游动缓慢,展现宁静的自然环境。
    7. 生民何由得处所:反问百姓安身之所,揭示社会关怀。
    8. 与兹鱼鸟相谐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尾引发深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云厚薄”将自然现象比作情感的变化。
    • 拟人:鸟语乐、鱼行迟,使自然生动起来。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反映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 太白岭:象征高耸和壮丽,代表自然的伟大。
  • 烟云:象征变化和神秘,展现自然的多样性。
  • 鸟语:象征生命的欢愉,传达春天的气息。
  • 溪水:象征宁静和生命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太白巃嵷”描绘的是哪个方向的景象? A. 西北
    B. 东南
    C. 西南
    D. 东北

  2. 诗中“阳春已归鸟语乐”中的“乐”意味着什么? A. 音乐
    B. 快乐
    C. 哀伤
    D. 忧愁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鱼鸟”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和谐
    B. 人的孤独
    C. 社会的动乱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太白岭》和李白的《庐山谣》都描写了壮丽的山水景色,但王安石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李白则更加突出个体对自然的感受与追求。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王安石诗词全集》
  2. 《宋代诗词的美学与思想》
  3.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