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灵师归吴
灵师殊可尚,颇不类浮屠。
托迹虽依佛,留心独喜儒。
风尘倦京洛,水石隐勾吴。
破寺杉松老,南归旧隐孤。
白话文翻译:
送灵师回到吴地,灵师非常值得尊敬,他与那些浮夸的僧侣截然不同。虽然他寄身于佛门,但内心却独自喜爱儒家思想。经历了风尘的疲惫,他选择了归隐于水石之间,找到隐秘的勾吴。那破旧的寺庙旁,老松苍翠,他选择南归,回到那孤独的隐居生活。
注释:
- 灵师:指高僧或有道之人。
- 浮屠:指虚假、浮夸的僧侣。
- 托迹:寄身之意,即身处某个地方或身份。
- 勾吴:指古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因其山水秀丽,适合隐居。
- 破寺:指破旧的寺庙。
- 杉松:松树的种类,象征长青与坚韧。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灵师”体现了道家、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融,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思想追求与隐逸情怀。
- “勾吴”作为历史文化区域,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与归隐情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凝练深刻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送灵师归吴》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与思考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灵师的归隐,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与对内心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灵师归吴》是一首抒发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灵师的描绘,表达了对浮华世界的厌倦和对儒家理想的向往。诗的开头以“灵师殊可尚”引入,既是对灵师的高度赞赏,也是对传统佛门僧人的一种批评。接下来的“托迹虽依佛,留心独喜儒”,则将灵师的心境进一步揭示,表明他虽然身在佛门,却依然心系儒家思想,体现了对文化精神的执着。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灵师归隐的环境,勾画出风尘疲倦后的宁静之美。破寺、杉松、隐居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灵师的送别,更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师殊可尚:赞美灵师的品德与风范,表达对其的高度尊重。
- 颇不类浮屠:指出灵师与那些虚浮的僧侣不同,强调其真实和内涵。
- 托迹虽依佛:虽然灵师寄身于佛教,但内心追求的更为深远。
- 留心独喜儒:灵师内心更向往儒家思想,体现其学识与品德。
- 风尘倦京洛:经过京城与洛阳的繁华,感到疲惫,反映了对繁华生活的厌倦。
- 水石隐勾吴:归隐于水石之间,选择勾吴这一隐逸之地,传达出对自然的向往。
- 破寺杉松老:描写隐居环境的苍凉,破旧寺庙与老松相映成趣。
- 南归旧隐孤:诗人在表达灵师归隐时,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渴望自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尘倦京洛,水石隐勾吴”中对称的结构,使诗句更为和谐。
- 比喻:通过“破寺杉松老”描绘了灵师归隐生活的状态,赋予自然以人情。
- 意象:灵师、浮屠、杉松等意象,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师:象征着智慧与道德的高尚,体现出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融合。
- 浮屠:代表着虚假与浮华的世俗生活,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的批判。
- 杉松:象征坚韧与长青,代表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持久。
- 破寺:体现出一种苍凉与岁月的流逝,反映了归隐后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灵师在诗中被描述为: A. 浮华的僧侣
B. 高尚的人物
C. 平凡的士人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勾吴”指的是____地区。
-
判断题:诗人对灵师的态度是赞美的。(对/错)
答案:
- B
- 古吴地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林隐居的恬静与自然。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诗词对比:
- 穆修《送灵师归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二者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侧重于文化与思想的追求,后者则强调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研究》
以上内容为《送灵师归吴》的详细解读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