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至边寨
作者: 穆修 〔宋代〕
岂惮河湟远,男儿效主恩。
穷边人不到,孤戌自分屯。
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
军前初谒帅,戎服走辕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士兵们对边疆的无畏和对君主的忠诚。诗中提到,尽管河湟遥远,男子汉应当尽力报答主恩。边缘地区的人少,孤独的戍楼自成一方。马匹在温暖的沙地上休息,烽火台传来的消息使得边境在昏暗的日子里显得格外忧虑。军队在前线初次拜见帅领,戎装的士兵们匆忙走向营门。
注释:
- 岂惮:怎么会惧怕。
- 河湟:指的是河流和草原,象征遥远的边疆。
- 男儿效主恩:男子汉应该报答主人的恩情。
- 穷边:指的是偏远的边疆地区。
- 孤戌:孤立的哨兵。
- 胡沙: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沙地。
- 烽传:烽火传递,指边境的警报。
- 戎服:军人服装。
- 辕门:指营门或军营的入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生活在宋代,北方士人,因政治动荡而参与数次边疆防御,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士人的忠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送别友人前往边境的时刻,反映了当时边疆防卫的艰辛与士人的责任感,表达了对征战的理解和对故人的祝福。
诗歌鉴赏:
《送人至边寨》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对朋友的关切。首句“岂惮河湟远”直接表明了士人面对差遣的勇气与决心,体现了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接下来的“穷边人不到”则表现出边疆的荒凉与孤独,暗暗流露出对友人前往艰苦环境的担忧。
诗中“马放胡沙暖”描绘了一种温暖而又宁静的边疆场景,形成了与“烽传塞日昏”之间的强烈对比,后者则唤起了对战争与警报的紧迫感。最后“军前初谒帅”展现了士兵对军队的敬重与责任感,整个诗歌充满了对士人情操的赞美与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惮河湟远:表达对边疆遥远的无畏。
- 男儿效主恩:强调忠诚的责任感。
- 穷边人不到:反映边疆的冷清和艰辛。
- 孤戌自分屯:孤独的戍楼自成一方,表现出守边的孤独感。
- 马放胡沙暖:描绘边疆的自然环境,温暖的沙地。
- 烽传塞日昏:暗示警报的紧迫,边境的危机。
- 军前初谒帅:士兵们初次拜见帅领,表现出对领导的尊重。
- 戎服走辕门:士兵们在营门前的紧张场景,体现出军事生活的紧迫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马放胡沙暖,烽传塞日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意象:边疆的“孤戌”和“烽火”,营造出孤独与紧张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生活,表达了对国土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展现了士人应有的担当与勇气。
意象分析:
- 边寨:象征着边境的守护,体现了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 烽火:暗示战争的危险与不安,传递信息的紧迫。
- 戍楼:代表着孤独与坚守,象征着守边士兵的孤独和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岂惮河湟远”中“岂”字的意思是: A. 为什么
B. 怎么会
C. 一定 -
诗中提到的“孤戌”指的是什么? A. 孤独的战士
B. 孤立的哨兵
C. 孤单的马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的是: A. 对边疆的热爱
B. 对朋友的祝福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生活与士人的责任感,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边疆情怀。穆修的诗歌更注重于士人的忠诚与个人情感,而王昌龄则更强调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边疆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