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适公上人》
时间: 2025-01-16 22:15: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适公上人
作者: 穆修 〔宋代〕
喜得师消耗,從僧问不休。
苦吟成白发,多病寄沧洲。
道气闲尤胜,书锋晚更遒。
相思二千里,阻别十三秋。
六合劳生耳,休追万事不。
云萝荒旧隐,知友落新丘。
想歎欧生逝,应闻李氏忧。
寻思祇如此,必竟欲何求。
未即无言问,方期勿药瘳。
终为嵩少约,築室共夷犹。
白话文翻译
我高兴地得到了师父的教诲,与僧人交谈没有停歇。
在苦苦吟咏中,白发渐生,病痛寄居在沧洲。
道气悠闲更显深厚,书法在晚年显得更加遒劲。
相思之情隔着两千里,分别已过去十三个秋天。
天地间的生活如此艰辛,何必追逐世间的万事?
云萝之地荒凉,昔日隐居的地方已被遗忘,
知交好友已去往新的山丘。
我想叹息欧阳修的逝世,应该听闻李氏的忧愁。
细想其实就是这样,最终又想要追求什么呢?
虽未言语询问,却希望不要再用药物治疗。
终究是为了遵循嵩山少林的约定,
在这里共筑平和的环境。
注释
- 消耗: 指消磨,消遣。
- 沧洲: 这里指代一个隐居的地方,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 道气: 指道家的气息或气韵。
- 书锋: 书法的锋芒,指书法技巧。
- 六合: 指天地,宇宙。
- 云萝: 云雾萦绕的山。
- 李氏: 可能指李白,代表逝去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而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穆修与友人适公上人的交往过程中,表达了对师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引入,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赠适公上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描绘师友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师友教诲的感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开篇即以“喜得师消耗”引出主题,诗人以轻松的语气传达出与友人交谈的愉悦,随后转入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苦吟成白发,多病寄沧洲”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与身体的衰老,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通过对“道气”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相思二千里,阻别十三秋”一句,浓厚的思念之情扑面而来,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六合劳生耳,休追万事不”,则传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强调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最终回归到“築室共夷犹”,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喜得师消耗: 表达了诗人对师友教诲的感激。
- 從僧问不休: 表示与僧人交谈的乐趣。
- 苦吟成白发: 反映了诗人在追求诗歌过程中的辛苦与时间的流逝。
- 多病寄沧洲: 暗示诗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内心的隐居之愿。
- 道气闲尤胜: 说明道家气韵的高超。
- 书锋晚更遒: 表达了晚年书法技艺的成熟。
- 相思二千里: 描绘了思念的距离感。
- 阻别十三秋: 强调分别的时间之久。
- 六合劳生耳: 感叹生命的艰难。
- 休追万事不: 提倡放下世俗的追求。
- 云萝荒旧隐: 描绘隐居地的荒凉。
- 知友落新丘: 反映朋友已经去往新的地方。
- 想歎欧生逝: 追忆已逝的友人。
- 应闻李氏忧: 感同身受于李白的忧伤。
- 寻思祇如此: 提出思考的深意。
- 必竟欲何求: 反问自我内心的追求。
- 未即无言问: 暗示对话未必需要言语。
- 方期勿药瘳: 希望不再依赖外物来治愈。
- 终为嵩少约: 归结到与友人的约定。
- 築室共夷犹: 期望共同建立理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通过“白发”、“沧洲”等比喻,形象地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独。
- 排比: 通过重复的句式加强诗意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道家思想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师: 表达了对教诲者的尊重与感激。
- 白发: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智慧的增长。
- 沧洲: 代表隐居的理想之地。
- 道气: 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
- 相思: 表达了深厚的友谊与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发”主要象征什么? A. 年龄的增长
B. 诗人的愁苦
C. 诗歌的智慧
D. 以上皆是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追求世俗的名利
B. 超然于世俗的纷扰
C. 感叹生活的无奈
D. 没有明确态度 -
“相思二千里”的意思是?
A. 朋友的距离很远
B. 诗人思念之情很深
C. 诗人想要远行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赠适公上人》与《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前者更倾向于道家哲理的思考,而后者则通过月光的描绘表达了酒与诗的愉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家思想与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