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01 15:40:44

波影直。

橹背画秋无力。

惆怅素书成决绝。

断鸿将梦觅。

何处暮笳声咽。

一楞透帘残月。

枕畔潸红犹未灭。

双鸾偎镜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 张尔田 〔清代〕

波影直。
橹背画秋无力。
惆怅素书成决绝。
断鸿将梦觅。
何处暮笳声咽。
一楞透帘残月。
枕畔潸红犹未灭。
双鸾偎镜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水波荡漾,船只在背后划过,画面上秋天的气息感到无力。心中惆怅,写信的承诺已成绝决,孤独的鸿雁在梦中寻找归处。哪里能听见傍晚的笳声哽咽?透过窗帘,残月一角隐现。枕边潸然泪下的红色印迹仍未干透,双鸾在镜子前依偎,流泪诉说。

注释:

  • 波影直:水波浮动,影子显得笔直。
  • 橹背:指船的橹,后面。
  • 画秋无力:描绘的秋天景色显得无力,暗示心情低落。
  • 惆怅:忧愁、怅然。
  • 素书:指白纸上的书信。
  • 决绝:决断、坚决,表示心中已经没有希望。
  • 断鸿:孤独的鸿雁,象征离别。
  • 暮笳声:傍晚的笳声,笳是一种古代乐器,声音哀伤。
  • 一楞透帘残月:透过窗帘看到的残缺的月亮。
  • 潸红:泪水留下的红印,形容悲伤。
  • 双鸾:传说中的双飞的凤凰,象征爱情。
  • 偎镜泣:依偎在镜子前哭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尔田,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风格细腻而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失去的追忆。

诗歌鉴赏:

《谒金门》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凄凉与个人情感的孤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营造出一种悲伤而又美丽的氛围。开篇“波影直”,即刻引入读者进入水边的宁静,接着“橹背画秋无力”则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显得无奈而忧伤。惆怅的情感在“素书成决绝”中达到了高潮,信件的绝绝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失落。

“断鸿将梦觅”,鸿雁在空中孤独地飞翔,象征着追寻与失落的双重感受。接下来的“何处暮笳声咽”,则让人感受到深秋的萧瑟,笳声的哽咽仿佛是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与对过往的追忆,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情感的连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波影直:水波荡漾,影子却显得笔直,暗示一种静谧的美。
  2. 橹背画秋无力:船只划过,映衬出秋天的景色,令人感到无奈。
  3. 惆怅素书成决绝:内心的惆怅,书信已经无法再传达情感。
  4. 断鸿将梦觅:孤雁在夜空中追寻梦中的归宿,象征孤独。
  5. 何处暮笳声咽:问及何处能听到哀伤的笳声,感受到秋夜的凄凉。
  6. 一楞透帘残月:透过窗帘看到残月,象征着未了的思绪。
  7. 枕畔潸红犹未灭:枕边泪痕未干,暗示着深切的忧伤。
  8. 双鸾偎镜泣:爱情的象征,双鸾依偎在镜前,泪水倾诉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雁比作追寻梦想的人,增强了孤独感。
  • 拟人:笳声和月亮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失去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感慨,表达了人在秋天时节的思绪与情感,深刻地反映出个体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波:象征流逝的时间与人生的变幻。
  • 鸿雁:代表离别与思念。
  • 笳声:象征哀伤的情感。
  • 残月:暗示未了的思绪与孤独。
  • 泪痕:表明深切的情感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 诗中“波影直”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现了: A. 宁静
      B. 动荡
      C. 喧嚣
      D. 烦躁
    • 答案:A
  2. 填空题

    • 诗中提到的“断鸿”象征着___
    • 答案:孤独与失落
  3. 判断题

    • 诗中的“暮笳声咽”表示秋天的哀伤。
    •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尔田的《谒金门》和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但张尔田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侧重于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诗词的世界:从古到今的古典诗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