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青城山歌,送杨、杜二郎中赴蜀军》
时间: 2025-01-19 20:13: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青城山歌,送杨、杜二郎中赴蜀军
作者: 钱起 〔唐代〕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
青城嶔岑倚空碧,远压峨嵋吞剑壁。
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花明不知夕。
星台二妙逐王师,阮瑀军书王粲诗。
日落猿声连玉笛,晴来山翠傍旌旗。
绿萝春月营门近,知君对酒遥相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城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即将赴蜀军的杨、杜二郎中的思念之情。蜀山在西南方重重叠叠,而青城峰是仙人所说的最美之地。青城的高峻与碧空相依,远处的峨嵋山仿佛被吞没在剑壁之中。锦屏上的云彩轻易变成了霞光,玉洞中的花朵明亮,让人不知时间已过黄昏。星台的美景与王师并行,阮瑀的军书与王粲的诗篇交相辉映。夕阳西下,猿声与玉笛相连,晴天里山的翠绿映衬着旌旗。绿萝的春月近在营门,知晓你在远方对酒而思。
注释
- 蜀山:指四川的山脉,因其景色壮丽而闻名。
- 青城峰:青城山的一部分,是道教名山之一。
- 嶔岑:形容山势高峻。
- 吞剑壁:形容峨嵋山的险峻,与剑壁相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锦屏:指青城山的美丽景色,云起时如锦绣般美丽。
- 玉洞:指山中洞穴,常有美丽的花朵盛开。
- 星台:指高台,夜晚可观星星的地方。
- 阮瑀、王粲:古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仲明,生于约公元750年,卒于约公元810年。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杨、杜二郎中赴蜀军之际,借青城山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在唐代,士人常在送别时吟唱诗歌,以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赋得青城山歌》以青城山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渗透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中通过对青城山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与细腻的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对友人的牵挂。开篇“蜀山西南千万重”即以大气的手法引入了青城的壮丽,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接着,诗人用“青城嶔岑倚空碧”来描绘山的高耸与天空的蔚蓝,展现出青城的绝美风光。
诗中的意象层层递进,锦屏、玉洞、星台等描绘了青城山的多样性,既有云雾缭绕的梦幻,也有花开明媚的恬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日落猿声连玉笛”一句,生动地描绘出黄昏时分的宁静与惆怅,仿佛能听见猿声与笛声交织的美妙乐音。
最后一句“知君对酒遥相思”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尽管身处异地,却心有灵犀。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青城山的自然美,更深刻反映了人间的友情与离别之情,形成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山西南千万重:蜀山在西南方向重重叠叠,强调了其壮观。
- 仙经最说青城峰:青城峰是道教经典中提到的仙境,显示其神秘与崇高。
- 青城嶔岑倚空碧:青城的山峦高耸,与蓝天相接,展现出无穷的高远感。
- 远压峨嵋吞剑壁:远处的峨嵋山如同被吞没的剑壁,形象地表现出山的险峻。
- 锦屏云起易成霞:锦屏上的云彩变化多端,能瞬间变成美丽的霞光。
- 玉洞花明不知夕:玉洞中花朵盛开,光亮迷人,令人忘却时间的流逝。
- 星台二妙逐王师:星台的美景与王师并行,展现出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 阮瑀军书王粲诗:阮瑀的军书与王粲的诗并存,彰显出文学的传承。
- 日落猿声连玉笛:夕阳西下,猿声与玉笛相伴,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晴来山翠傍旌旗:晴天里,青翠的山与军旗相依,象征着壮志与豪情。
- 绿萝春月营门近:春天的月光照亮营门,给予人温暖的感觉。
- 知君对酒遥相思:知晓友人对酒而思,传达出深切的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城山比作仙境,强调其绝美。
- 拟人:如“日落猿声连玉笛”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花明不知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青城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际间深厚的情感,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友情与离别的细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城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人文的理想。
- 云霞:象征变化与希望,暗示友谊如云霞般美好。
- 猿声、玉笛:代表自然的声音与人类的情感交融。
- 绿萝、春月: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城峰”是哪个宗教经典提到的?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答案:A
-
“日落猿声连玉笛”中的“猿声”指代什么?
- A. 自然的声音
- B. 人的情感
- C. 战争的号角
答案:A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钱起的《赋得青城山歌》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以送别为主题,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后者则着重于人生理想与志向。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清新细腻,后者则豪放激昂,展现了不同的诗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