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
钱起 〔唐代〕
起见西楼月,依依向浦斜。
动摇生浅浪,明灭照寒沙。
水渚犹疑雪,梅林不辨花。
送君无可赠,持此代瑶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西楼上看到斜挂的月亮,月光照耀着水面,波浪轻轻荡漾,明暗交替的光辉照射着寒冷的沙滩。水边的景象像是雪,梅树林中的花朵无法辨认。我送你最后的礼物,唯有这月光之美可以代替瑶华。
注释:
- 西楼:指的是诗人所处的西边的楼房。
- 依依:形容月光柔和,依依不舍的样子。
- 动摇生浅浪:波浪轻轻荡漾,生动形象。
- 明灭:光明与黑暗交替变化。
- 寒沙:寒冷的沙滩。
- 水渚:水边的小洲。
- 犹疑:犹豫不决。
- 不辨花:看不清楚梅花的样子。
- 瑶华:美玉和花,指珍贵的礼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约842—895年),字仲明,号陶隐,唐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色和情感。他的诗歌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时刻,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奈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寄托了对离友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赋得浦口望斜月,送皇甫判官》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夜晚水边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清幽而又淡淡的忧伤。首句“起见西楼月”引入了月亮这一意象,月光的皎洁与宁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依依向浦斜”则营造出一种恍惚而柔和的情绪,似乎月光也带着诗人的思念,轻轻倾洒在水面。
接下来的“动摇生浅浪,明灭照寒沙”,则通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闪烁的沙滩,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动荡与不安。水边的景色如同诗人的心情,波动而变化,映照出他对友人的不舍与惆怅。“水渚犹疑雪,梅林不辨花”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思念与景物的模糊,仿佛在说即使在这样的美好时刻,内心的忧伤依然无法释怀。
最后一联“送君无可赠,持此代瑶华”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虽然没有珍贵的礼物相送,但这月光之美足以代替所有的华贵。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起见西楼月:诗人站在西楼,看到明亮的月亮。
- 依依向浦斜:月光柔和地洒在水面上。
- 动摇生浅浪:波浪轻轻摇动,产生细微的浪花。
- 明灭照寒沙:月光时明时灭,照亮了寒冷的沙滩。
- 水渚犹疑雪:水边的小洲像是覆盖了一层雪,模糊不清。
- 梅林不辨花:梅树林中的花朵难以分辨,暗示春天的来临与生命的无常。
- 送君无可赠:对于即将离开的朋友,诗人无以相赠。
- 持此代瑶华:唯有这如月光般的美丽可以代替珍贵的礼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边的小洲比作雪,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月光“依依”,赋予了月光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明灭”和“寒沙”,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情的脆弱与珍贵,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祝福。
- 水:象征着流动的时光与不可逆转的离别。
- 梅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春天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祝福
B. 思念
C. 害怕
D. 忧伤 -
“水渚犹疑雪”中的“雪”主要是用来比喻什么?
A. 花朵
B. 冰冷的感觉
C. 美丽的景象
D. 不确定的状态 -
诗的最后一句“持此代瑶华”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歉意
B. 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C. 对物质的追求
D. 对离别的无所谓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首诗都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但钱起侧重于送别之情,而李白则更多地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