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舟泊昆山访玉山草堂遗址》
时间: 2025-01-19 15:28: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系缆招清籁,披襟坐夕阳。
菱歜袅袅出渔庄。
犹认西园明月夜飞觞。
烟冷蓝田寂,云阴草阁凉。
豪华如梦水茫茫。
无复芙蓉杨柳满秋江。
白话文翻译:
系好船缆,招来清风竹声,
披开衣襟,坐在夕阳下。
菱角轻轻摇曳,逐渐从渔庄飘出。
仿佛又能在西园的明月夜中,举杯畅饮。
烟雾冷清,蓝田显得寂静,
云朵阴沉,草阁也感觉凉意。
那华美的景象,如梦般模糊在水面上。
再也看不见芙蓉和杨柳,满江的秋色愈发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系缆:系好船缆。
- 清籁:清风与竹子的声音。
- 披襟:打开衣襟,表示舒适放松。
- 菱歜:菱角轻摇的样子。
- 飞觞:举杯畅饮,典出古诗文。
- 烟冷:烟雾弥漫,显得冷清。
- 蓝田:指蓝色的田野,象征宁静。
- 豪华如梦:华丽的景象如同梦境。
- 无复:再也没有。
典故解析:
- 西园明月夜:暗指古人聚会饮酒的美好时光,反映了对往昔的怀念。
- 芙蓉杨柳: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喻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时雨,清代诗人,生平资料稀缺,主要以词和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舟泊于昆山,探访玉山草堂的遗址,反映了作者对美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思考,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致与历史遗址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当下的思考。开篇“系缆招清籁”展现了宁静的湖面与自然的和谐,随着夕阳西下,诗人披襟而坐,感受到了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接着“菱歜袅袅出渔庄”描绘了渔庄的生活气息,轻盈的菱角在水中摇曳,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而“犹认西园明月夜飞觞”则引出对往昔的追忆,西园的明月和酒杯的飞舞,似乎让人回到了那个欢聚的时刻,产生了浓厚的怀旧情愫。接下来的“烟冷蓝田寂,云阴草阁凉”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烟雾冷清,阴云笼罩,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凉意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最后两句“豪华如梦水茫茫,无复芙蓉杨柳满秋江”则带来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华丽的景象如梦幻般消散,再也看不见满江的芙蓉与杨柳,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和对往昔的无奈。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历史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系缆招清籁:船缆系好,招来清风与竹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披襟坐夕阳:诗人披开衣襟,坐在夕阳下,表现放松与惬意的状态。
- 菱歜袅袅出渔庄:菱角在水中轻轻摇曳,从渔庄里飘出,生动描绘了渔村的生活。
- 犹认西园明月夜飞觞:仍能忆起西园的明月夜,举杯畅饮,表达了对美好记忆的怀念。
- 烟冷蓝田寂,云阴草阁凉:烟雾弥漫,蓝田显得冷清,草阁也感到凉意,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豪华如梦水茫茫:华丽的景象如梦幻般模糊在水面上,暗示了时光的流失。
- 无复芙蓉杨柳满秋江:已不再见满江的芙蓉与杨柳,象征着美好的往昔不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象比作梦,表现出一种虚幻和无常感。
- 对仗:如“烟冷蓝田寂,云阴草阁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菱角轻摇,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历史人文的追忆,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惆怅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籁: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夕阳:代表一天的结束,暗示时光的流逝。
- 菱歜:象征渔村的生活气息。
- 明月:象征美好回忆与团圆。
- 烟冷、云阴:传达出一种凄凉与孤寂的氛围。
- 芙蓉、杨柳:象征着美好与青春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系缆招清籁”中的“清籁”指的是什么? a) 清风与竹声
b) 清澈的水
c) 清晨的露水 -
诗中“无复芙蓉杨柳满秋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b) 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c) 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历史的追忆
c) 对爱情的向往
答案:
- a) 清风与竹声
- b) 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历史的追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薛时雨的《南歌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体的孤独与情感的宣泄,而薛时雨则更注重环境的描绘与历史的感怀。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华诗词大观》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南歌子》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