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夜雨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7:56:51

琴润音初涩,香寒篆易消。

凉夜雨潇潇。

窗前清可听,没芭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润音初涩,香寒篆易消。
凉夜雨潇潇,窗前清可听,没芭蕉。

白话文翻译:

琴声因湿润而略显生涩,香气在寒冷中渐渐消散。
凉夜细雨潺潺,窗前的清音可以听见,却没有了芭蕉的影子。

注释:

  • 琴润:指琴弦因湿气而变得湿润。
  • 音初涩:琴声刚开始时略显生涩,不如平时清脆。
  • 香寒:香气在寒冷环境中变得微弱。
  • 篆易消:篆刻的香气容易消散。
  • 潇潇:形容细雨的轻声细语。
  • 清可听:窗前的声音清晰可闻。
  • 没芭蕉:没有了芭蕉的声响,暗含寂寞与孤独。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琴”与“香”结合在一起,常常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情感。而“芭蕉”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描绘雨夜的情景,它的消失暗示着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琬璚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风格柔和,常有清新脱俗之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夜雨之时,诗人通过琴声、香气和雨声的描写,表达了在宁静夜晚的孤独与思绪。

诗歌鉴赏:

《南歌子·夜雨二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雨带来的情感体验。开头两句通过琴声和香气的变化,传递了夜晚的凉意与孤独。“琴润音初涩,香寒篆易消”,琴声因湿气而变得生涩,香气在寒夜中逐渐消散,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微妙感受。随着夜雨的到来,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氛围,雨声潺潺,映衬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在“窗前清可听,没芭蕉”中,诗人强调了窗外的声音清晰可闻,却没有了芭蕉的影子,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可视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与怅惘。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出清代文人对于夜雨和孤独的深刻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琴润音初涩”:琴因湿润而音色变得生涩,暗示着环境变化影响情感。
    • “香寒篆易消”:寒冷使得香气容易消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
    • “凉夜雨潇潇”:细雨在凉夜中轻轻落下,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窗前清可听,没芭蕉”:窗前的声音清晰可闻,但缺少了芭蕉的存在,暗示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琴声与香气的描写比喻心灵的感受。
    • 拟人:将琴声和香气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在“琴润”与“香寒”以及“潇潇”与“清可听”中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夜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往昔的回忆与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伤,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 :象征文人雅士的情感与艺术追求。
  • :代表美好事物的存在,随着寒冷而渐渐消散。
  • :象征孤独与思考,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带来忧伤。
  • 芭蕉:常与雨夜相伴,象征着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琴润音初涩”意指什么?

    • A. 琴声清脆
    • B. 琴声变得生涩
    • C. 琴声嘈杂
  2. “香寒篆易消”中的“篆”指的是?

    • A. 字体
    • B. 香气
    • C. 纹理
  3. 诗人通过窗前的声音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喧闹
    • B. 孤独
    • C. 欢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夜的孤独,但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夜晚的背景中,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