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原文展示: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白话文翻译:
走了三百里路,原以为五天就能回来。
六天归来的时候已开始怀疑,想来是盼得太久了。
驱赶着马儿归去,心里焦急,马儿却走得慢。
难免要烦恼那喜鹊,先替我把他消息告诉。
注释:
- 走去走来: 形容路途的往返。
- 三百里: 指行程的远近。
- 以为期: 原本以为五天可以回到。
- 归时已是疑: 到了六天,心中开始怀疑。
- 鞭个马儿: 驱赶马匹,催促归程。
- 心急马行迟: 心里着急,马却走得慢。
- 相烦喜鹊儿: 让喜鹊来传达消息,表示心情急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军事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其词风豪放、奔放,兼具细腻与壮烈。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正值宋朝南北对峙时期,作者心中常有家国之忧,情感复杂,渴望与爱人的相聚,表达了对归来的期待与急切。
诗歌鉴赏:
此首词以行路归来的情景为主线,透过对时间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作者对归家的渴望与焦虑。开头“走去走来三百里”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旅途的遥远,五天的期限是对归期的期待,而六天的归程则显得漫长而充满疑虑,时间的推移加重了心中的焦虑。接下来的“心急马行迟”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急切与无奈,虽有力量驱赶马匹,却无法改变马的速度,象征了人们在情感与现实面前的无力感。最后一句通过喜鹊传信的细节,增添了一丝生活的趣味,也反映出作者对爱人与归家的期盼。这首词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人对时间、空间的感悟以及对情感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走去走来三百里:行程遥远,强调路途的艰辛。
- 五日以为期:原本希望五天后能归来,体现对相聚的期盼。
- 六日归时已是疑:到了六天,感到不安,时间的推移加重了内心的疑虑。
- 应是望多时:想来是期待得太久,情感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交织。
- 鞭个马儿归去也:用力催促马匹,表现出急切的心情。
- 心急马行迟:心情焦急,但马儿却因疲惫而行得缓慢,象征人心与现实的矛盾。
- 不免相烦喜鹊儿:想要借助喜鹊传达思念,体现出对爱的渴望与依赖。
- 先报那人知:希望喜鹊能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爱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的迟缓比作情感的无奈。
- 拟人:喜鹊被赋予传递消息的功能,体现对自然的亲近。
- 对仗:句式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归途的描写,表达了对爱人与归家的渴望,展现了人在情感面前的脆弱与无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时间与相聚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 代表归途与心急,象征对爱情的追求。
- 喜鹊: 在传统文化中,喜鹊常被视为传递好消息的鸟,象征希望与期盼。
- 三百里: 体现出归家的遥远与艰辛,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辛弃疾
- C. 杜甫
- D. 苏轼
-
“心急马行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轻松
- B. 焦虑
- C. 高兴
- D. 平静
-
诗中提到的“喜鹊”在文化中通常象征什么?
- A. 忧伤
- B. 悲痛
- C. 希望
- D. 失落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武陵春》与李清照的《声声慢》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但辛弃疾更偏向于豪情与壮丽,而李清照则更显细腻与柔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对时间与相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