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
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
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
白话文翻译:
我还没有能够拜师学艺,世间的事情都让我感到劳累。云门山的景象无法亲眼见到,山间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得很高。朝阳下打开柴门,惊讶地看到秋天的到来,问候着我那破旧的袍子。又如何才能在峰顶安宿,透过窗子眺望那波涛汹涌的海面呢?
注释:
- 从师:指拜师学习。
- 云门:特指某个道教名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 高:此处意指树木已经长得很高。
- 柴户:柴门,通常指用来存放柴火的小门。
- 敝袍:破旧的袍子,象征贫困或困顿的生活。
- 峰顶:指山顶,象征高处的理想和追求。
- 波涛:海浪,象征人生的波折。
典故解析:
“云门”可以理解为道教的隐逸之地,诗中提到“云门不可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却又无缘相见的惆怅。“向日”则有朝气蓬勃的意味,结合“开柴户”形成了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活跃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哲思著称。李端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道教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中,表达了他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以及在世俗生活中的劳苦与无奈。
诗歌鉴赏:
《忆皎然上人》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的对照。开篇以“未得从师去”引入,表达了对师承和学习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繁杂事务的无奈和疲惫。接着提到“云门不可见”,进一步强调了理想境界的遥不可及。诗中的“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则展现出一种人生的无常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上颇具层次感,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内心情感的刻画。李端在诗中运用简洁的语言,深刻地传达出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反思,使得这首诗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尤其是末句“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一方面表达了对高处生活的渴望,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人生波折的深思,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得从师去:表达了对学习的期待,暗示了诗人未能实现的理想。
- 人间万事劳:指生活的繁琐与艰辛,反映出诗人的无奈。
- 云门不可见:表现出理想境界的遥远和不可及。
- 山木已应高:山间树木长势良好,暗示时间的流逝,亦是对理想的追求。
- 向日开柴户: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 惊秋问敝袍:秋天的到来带来了变化,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 何由宿峰顶:表达了对高处理想生活的渴望。
- 窗里望波涛:象征着人生的波折与困扰,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如“窗里望波涛”,将人生的波折比作波涛,形象生动。
- 象征:云门、波涛等意象,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与对理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云门:象征着高远理想,难以达到的追求。
- 山木:代表生命的成长与时间的流逝。
- 柴户:象征着简朴生活和对未来的期待。
- 敝袍:代表贫困和自我反省。
- 波涛:象征人生的波折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李端在诗中提到的“云门”指的是? A. 一座山
B. 道教名山
C. 一片云彩
D. 一个地方 -
填空题:诗中的“何由宿峰顶,窗里望__”表现了诗人对高处理想生活的渴望。
-
判断题:诗中“向日开柴户”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悲观态度。(对/错)
答案:
- B
- 波涛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李端与王维的作品均描绘自然景观,但李端更多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而王维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向往。王维的诗歌多以山水意象为主,情感较为隽永,李端则在哲思上更具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