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山招王逵
作者: 李端 〔唐代〕
日长原野静,
杖策步幽巘。
雉雊麦苗阴,
蝶飞溪草晚。
我生好闲放,
此去殊未返。
自是君不来,
非关故山远。
白话文翻译
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原野显得宁静无比,我手杖在幽静的山峦中漫步。听到雉鸣,看到麦苗在阴影中生长,蝴蝶在傍晚的溪水草丛中飞舞。我一向喜欢这种闲适的生活,这次出行可能不会再回来。之所以你不来,不是因为我的故乡遥远。
注释
- 杖策: 指手杖和马具,古人常用来表示步行旅行。
- 幽巘: 指幽静的山岭。
- 雉雊: 雉鸣声,指野鸡的叫声。
- 麦苗阴: 指麦子幼苗生长时的阴影。
- 蝶飞: 指蝴蝶在空中飞舞。
- 溪草晚: 指傍晚时分溪边的草丛。
- 好闲放: 指喜欢悠闲自在的生活。
- 殊未返: 可能不会再回来。
- 君不来: 指作者所期待的朋友或知己没有来。
- 故山远: 指故乡或远方的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清新脱俗、意境悠远著称。李端的诗风受到王维和孟浩然等人的影响,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归山招王逵》创作于李端的隐居生活中,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王逵的思念。诗人在宁静的山野中,感受到生活的闲适与惬意,但同时又对友人的缺席感到遗憾。
诗歌鉴赏
《归山招王逵》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诗的开头通过“日长原野静”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午后,原野的静谧让人感受到一种放松与安逸。接着,诗人通过“杖策步幽巘”抒发了自己漫步于山中的闲适。诗中“雉雊麦苗阴”与“蝶飞溪草晚”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美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景象,同时也暗含着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我生好闲放,此去殊未返”显示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也表明了他可能将不再返回的无奈。最后一句“自是君不来,非关故山远”则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惆怅,友人的缺席并非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是生活的无常。
整首诗在宁静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情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长原野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风光,给人以安逸的感觉。
- 杖策步幽巘: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 雉雊麦苗阴: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渲染了田园的生动气息。
- 蝶飞溪草晚:刻画了傍晚时分的美好景象,营造了悠闲的氛围。
- 我生好闲放: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
- 此去殊未返:暗示了对未来的迷惘与无奈。
- 自是君不来:表现对友人的思念。
- 非关故山远:强调友人缺席的原因并非距离,而是生活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来比喻内心的情感。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生命,使景色更具情感。
- 对仗:如“蝶飞溪草晚”与“雉雊麦苗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长:象征着悠闲宁静的生活状态。
- 原野:代表自然的广阔与自由。
- 杖策:象征着旅行与探索。
- 雉雊:象征着乡村生活的生动与活力。
- 蝶飞:象征着轻盈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杖策”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的马
- B. 手杖和马具
- C. 朋友的名字
- D. 一种饮品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城市生活
- B. 自然和闲适生活
- C. 战争和冒险
- D. 富贵荣华
-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朋友的距离
- B. 生活的无常
- C. 自然的美丽
- D. 对故乡的怀念
答案
- B. 手杖和马具
- B. 自然和闲适生活
- B. 生活的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端的《归山招王逵》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在更广泛的自然景色中融入了哲理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诗词选本《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李端的生平与作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