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山与酒徒别 作者:李端 〔唐代〕
野客本无事,此来非有求。
烦君徵乐饯,未免忆山愁。
红烛侵明月,青娥促白头。
童心久已尽,岂为艳歌留。
白话文翻译:
这位在山中游玩的客人原本无所事事,此次来访并不是有任何特别的请求。烦请你为我奏乐送别,免不了让我想起对山的思念。红烛映照着明亮的月光,青娥(古代传说中的美女)催促着白头(即老年)。我的童心早已消逝,又怎会为了那些艳丽的歌曲而留恋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野客:指山野间的游人,隐士。
- 无事:无所事事,闲散。
- 徵乐饯:徵乐是送别时奏的乐曲,饯是送别。
- 红烛:指燃烧的蜡烛。
- 侵明月:红烛的光辉映照着明亮的月亮。
- 青娥:古代传说中的美女,常用以指代年轻女子。
- 童心:指孩童般的纯真心态。
典故解析:
- 青娥:常见于古诗中,象征年轻、美丽的女子。
- 红烛侵明月:指夜晚的送别场景,红烛与明月形成对照,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在唐代文人中颇具影响力,擅长描写山水、游子思乡的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端与酒徒分别之际,描写了他对山中生活的怀念与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友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归山与酒徒别》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感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李端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传达了对山中生活的依恋以及对友人的不舍。诗的开头以“野客本无事”引出,暗示诗人没有特别的目的,来访的只是为了享受与友人相聚的时光。这种随性而来的态度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洒脱与自在。
接着,诗人请求友人奏乐送别,然而这乐曲却勾起了他对山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在欢聚之后难免会感到的孤独与惆怅。接下来的“红烛侵明月,青娥促白头”,通过对比红烛与明月的光辉,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青娥的形象则暗示着青春的易逝与美好的渴望。
最后两句“童心久已尽,岂为艳歌留”则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暗示着成长后对快乐的心态的失落,表明即使在欢快的场合中,也难以掩盖内心的失落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友人深情的告别,也有对自己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客本无事,此来非有求:我这个山中游人本来无事,今天来这里并不是为了什么特别的请求。
- 烦君徵乐饯,未免忆山愁:打扰你为我奏乐送别,心中难免对山中的生活感到思念。
- 红烛侵明月,青娥促白头:红色的蜡烛映照着明亮的月光,年轻的美人催促着我年华渐逝。
- 童心久已尽,岂为艳歌留:我的童心早已消逝,怎么会为了那些华丽的歌曲而留恋呢?
修辞手法:
- 对比:红烛与明月、童心与艳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借代:青娥象征年轻的生命与美好,表达对青春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依恋和对山中生活的思念,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对童年纯真的追忆,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客:象征自由与闲适的人生状态。
- 红烛:象征光明与温暖,也暗示生命的易逝。
- 明月:象征理想与思念,常用于表达孤独的情感。
- 青娥:象征青春美好,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端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山水的依恋
C. 对青春的怀念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青娥”象征什么? A. 友人
B. 青春与美丽
C. 童年
D. 生活的无奈 -
诗的最后一句“岂为艳歌留”表达了什么? A. 对歌曲的喜爱
B. 对孩童时代的怀念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友谊的重视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抒情。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古代故事与个人的感慨,展现了更为豪放的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端诗研究》
- 《唐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