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惠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
时间: 2025-01-01 12:5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惠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
——苏轼
啼鴂催天明,喧喧相诋谯。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
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鸢贪声最鄙,鹊喜意可料。
皆缘不平鸣,恸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孙子亦未妙。
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
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
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时分,鸟儿的啼叫声唤醒了沉睡的天际,周围一片喧闹。夜间的虫鸣声长久不息,似乎在相互悲鸣。蝉饮风而鸣,声音清脆而不变调;而那些吃土蚯蚓的鸟儿,则不知疲倦地叫着。贪婪的鸢鸟声音最是卑微,喜悦的喜鹊则显得意有所指。它们的鸣叫源于内心的不平,悲鸣与欢笑难以分辨。阮籍性情粗犷,孙子也不算精妙。道人在竹下开了这个啸轩,静坐自照。即便是狂风振动河海,也无法让他发出声响。我已无话可说,唯有风吹竹林,竹子自会啸鸣。
注释
- 啼鴂:啼叫的乌鸦。
- 谯:古代的城门、城楼,指代喧闹的环境。
- 暗蛩:黑暗中的虫鸣。
- 饮风蝉:蝉在风中鸣叫。
- 食土蚓:吃土里的蚯蚓。
- 鸢:一种猛禽,常常被用作贪婪的象征。
- 阮生:阮籍,古代文人,以粗旷著称。
- 道人:指隐士或修道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诗中描绘的竹林环境,象征着他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晨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的思考。诗中描写了各种鸟类和昆虫的鸣叫声,形成了一种生动的自然交响曲。这份喧嚣与宁静的对比,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苏轼用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观察,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早晨,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同时,诗中的道士静坐与竹子自啸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安宁。诗人在这种自然景象中,找到了自我与内心的和谐,反映出他对人生的豁达与超然。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啼鴂催天明:乌鸦的叫声催促清晨的到来。
- 喧喧相诋谯:周围环境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
- 暗蛩泣夜永:黑暗中的虫鸣声显得无尽。
- 唧唧自相吊:虫鸣声中透出一种悲伤的情绪。
- 饮风蝉至洁:蝉在风中鸣叫,声音清脆。
- 长吟不改调:蝉的叫声持久而不变。
- 食土蚓无肠:吃蚯蚓的鸟儿无所顾忌。
- 亦自终夕叫:它们也在不停地叫唤。
- 鸢贪声最鄙:贪婪的鸟鸟发出卑微的叫声。
- 鹊喜意可料:喜鹊的叫声则反映出它们的快乐。
- 皆缘不平鸣:它们的叫声源于内心的不平。
- 恸哭等嬉笑:悲鸣与欢笑难以分辨。
- 阮生已粗率:阮籍的性情粗犷。
- 孙子亦未妙:孙子的才华也不算精妙。
- 道人开此轩:隐士在这里开设了啸轩。
- 清坐默自照:他静坐在这里,内心自照。
- 冲风振河海:即便狂风能够撼动河海。
- 不能号无窍:也无法让他发出声响。
- 累尽吾何言:我已无话可说。
- 风来竹自啸:风来时,竹子自会发出啸声。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给自然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景象生动鲜明,同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竹:象征高洁与正直。
- 风:象征变化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鸦叫声催促什么的到来?
- A. 清晨
- B. 黄昏
- C. 正午
- D. 夜晚
-
诗中提到的隐士坐在哪里?
- A. 山顶
- B. 河边
- C. 竹下
- D. 树下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定惠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和李白的《静夜思》都描绘了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对话,而李白则更关注于个体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