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马驱》

时间: 2025-01-17 09:39:51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犀羁玉镂鞍,宝刀金错鞘。

一随骢马驱,分受青蝇吊。

且令都护知,愿被将军照。

誓使毡衣乡,扫地无遗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骢马驱
作者: 刘孝威 〔南北朝〕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犀羁玉镂鞍,宝刀金错鞘。
一随骢马驱,分受青蝇吊。
且令都护知,愿被将军照。
誓使毡衣乡,扫地无遗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的将士从军的情景。十岁时他就开始在官门外等待任命,二十岁时便开始驻守边疆。骑在华贵的马鞍上,手握镶金的宝刀。他跟随骢马驰骋,心中渴望能得到青蝇的青睐(青蝇是指将领或高官)。他希望将军能知道自己的愿望,愿意接受将军的照顾。他发誓要为家乡的毡衣而战,誓言在战斗中不留任何遗憾。

注释

字词注释

  • 官期门: 指等待任命的地方,此处意指年轻人希望能早日被任用。
  • 屯边徼: 指驻守边疆的军营。
  • 犀羁: 指用犀牛角装饰的缰绳。
  • 玉镂鞍: 指用玉石雕刻的马鞍,形容华贵。
  • 青蝇吊: 青蝇象征权贵或高官,表示希望得到重用。
  • 毡衣乡: 指家乡,毡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
  • : 意为遗留的痕迹或后果。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都护”和“将军”是古代军队中的重要职务,代表着军中的权威和指挥者。作者通过对这些官职的提及,反映了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孝威,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和战士的豪情,风格豪放而又不失细腻,常常表现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骢马驱》是在南北朝时期创作的,那时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争频繁,许多年轻人怀抱壮志,渴望为国家效力。诗中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年轻将士的心声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骢马驱》是一首充满豪情和理想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年轻将士从军的经历,表现了对将军的期待和对家乡的眷恋。开头两句写官职和边疆,显示出年轻人的职业理想;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华丽的装备,表现了对军旅生活的向往。诗人用“青蝇吊”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权力的追求,显示出他渴望获得认可和重用的心情。最后两句则是对家乡的思念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体现了对祖国的忠诚和责任感。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有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古代士人豪情壮志的精神面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官期门”: 年少时就开始期待任职,表现出对未来的渴望。
  • “二十屯边徼”: 到了二十岁已在边疆服役,体现了年轻人的成长和责任感。
  • “犀羁玉镂鞍”: 描述豪华的马具,象征着士人的身份和地位。
  • “宝刀金错鞘”: 精美的武器象征着战斗的勇气和荣誉。
  • “一随骢马驱”: 随骢马驰骋,展现出年轻人的活力与追求自由的心境。
  • “分受青蝇吊”: 渴望得到权贵的青睐,反映出对重用的强烈期待。
  • “且令都护知”: 期望上级能够了解自己的抱负,表现出对职务的渴望。
  • “愿被将军照”: 希望得到将军的关注和支持。
  • “誓使毡衣乡”: 发誓要为家乡而战,表达对故土的热爱。
  • “扫地无遗噍”: 立志在战场上不留遗憾,体现出年轻将士的坚定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 意象: 使用“骢马”、“玉镂鞍”等意象,表现出豪华和士人身份。
  • 夸张: 通过描绘华丽装备和豪情壮志,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年轻将士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家国的热爱,展现了豪情壮志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诗人通过对军旅生活的描绘,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责任的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骢马: 代表自由与奔放,象征着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
  • 玉镂鞍: 象征身份的尊贵和战斗的荣耀。
  • 宝刀: 代表勇气和保护家国的决心。
  • 青蝇: 象征权贵,反映了对重用的渴望。
  • 毡衣: 体现了对家乡的眷恋与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孝威属于哪个历史时期的诗人? A. 唐朝
    B. 南北朝
    C. 宋朝
    D. 明朝

  2. 诗中的“青蝇”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权贵
    C. 战斗
    D. 家乡

  3. 诗人希望得到哪个官职的重用? A. 将军
    B. 都护
    C. 大将
    D. 侍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从军行》 杨炯

诗词对比

  • 《出塞》: 同样描写边塞生活,表达士人对国家和理想的追求,但更侧重于对战斗的描写。
  • 《从军行》: 侧重于士兵的艰辛与牺牲,与《骢马驱》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更倾向于表现战争的残酷。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全集》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