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忆蓉湖》

时间: 2025-01-19 13:49:15

故乡云水,忆蓉湖佳绝。

滑笏波光漾春色。

何时归计准、小坐苔矶,衣尘浣,俯照明漪千尺。

昨宵清梦好,柔橹咿哑,惊起轻鸥度环碧。

略彴夕阳斜、穿过前湾,林影外、烟岚层叠。

有三两、渔舟傍桃花,看网出银鳞、一罾红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忆蓉湖
作者: 杨芳灿 〔清代〕

故乡云水,忆蓉湖佳绝。滑笏波光漾春色。何时归计准小坐苔矶,衣尘浣,俯照明漪千尺。
昨宵清梦好,柔橹咿哑,惊起轻鸥度环碧。略彴夕阳斜穿过前湾,林影外烟岚层叠。
有三两渔舟傍桃花,看网出银鳞一罾红雪。

白话文翻译

故乡的云水美丽,让我想起蓉湖的绝妙风光。波光粼粼的湖面映出春天的色彩。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在苔藓的礁石上小坐,洗去衣衫上的尘土,俯身照见千尺波光的明亮涟漪呢?
昨晚的清梦美好,轻柔的橹声如同低语,惊起那轻盈的海鸥飞过碧波。夕阳斜射,穿过前湾,林影与烟雾交错重叠。
几只渔舟靠近桃花旁,看着渔网中捕捞出银色的鱼鳞与一片片红色的雪花。

注释

  • 滑笏:用手轻轻划动的动作,指在水面上滑动的手势。
  • 苔矶:苔藓覆盖的岩石,意指一个静谧的休憩之处。
  • 明漪:明亮的涟漪,形容水面的波纹。
  • 轻鸥:轻盈的海鸥,形象生动,传达了自然的灵动。
  • 罾红雪:罾是网,捕捞到的鱼鳞像雪一样闪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芳灿,清代诗人,擅长山水游记与抒情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乡愁,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诗人对故乡蓉湖的深切怀念,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美好景色的眷恋和对归乡的渴望。

诗歌鉴赏

《洞仙歌 忆蓉湖》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生动的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故乡的怀念。开篇以“故乡云水,忆蓉湖佳绝”引出主题,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的湖光山色,波光粼粼,充满春天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回忆与梦境的交融,进一步深化了对故乡的向往。清梦和柔橹声的描写,使整首诗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悠然的氛围。夕阳斜照,渔舟唱晚,桃花依旧,渔网捕捞的画面则进一步传达了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深情眷恋。

整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故乡云水:描绘故乡的自然景色,云水相间,淡淡地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2. 忆蓉湖佳绝:表达对蓉湖美景的深切怀念,强调其美丽。
  3. 滑笏波光漾春色:湖面波光粼粼,春色盎然,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4. 何时归计准小坐苔矶:渴望归乡,描述在苔石上静坐的惬意。
  5. 衣尘浣:洗去身上的尘埃,象征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6. 俯照明漪千尺:俯身观察水面,感受其深邃与明亮。
  7. 昨宵清梦好:夜晚的梦境美好,增添了诗的梦幻色彩。
  8. 柔橹咿哑:轻柔的橹声如同低语,传达出轻松宁静的氛围。
  9. 惊起轻鸥度环碧:轻鸥飞过,给静谧的湖面增添了活力。
  10. 略彴夕阳斜穿过前湾:夕阳的倾斜光线,描绘出优美的黄昏景色。
  11. 林影外烟岚层叠:林影与烟雾交错,展现出自然的层次感。
  12. 有三两渔舟傍桃花:渔舟与桃花相映,构成了和谐的乡村图景。
  13. 看网出银鳞一罾红雪:渔获的银鱼与红色的雪花比喻,呈现出丰收的喜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罾红雪”比喻渔获,生动形象。
  • 拟人:柔橹咿哑,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感。
  • 对仗:如“衣尘浣,俯照明漪千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对故乡的思念与自然的赞美展开,表现了游子对家乡风光的深情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水:象征自然的美,寄托思乡情。
  • 波光: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苔矶:象征安静与回归,提供思考与沉淀的空间。
  • 轻鸥:象征自由与灵动,赋予诗歌生机。
  • 渔舟:象征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蓉湖”是用来表达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诗人的梦境
    C. 诗人的理想
    答案:A

  2. 下列哪个意象不出现在诗中? A. 桃花
    B. 渔舟
    C. 高楼
    答案:C

  3. 诗人希望何时能够归乡? A. 明天
    B. 不确定
    C. 现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心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向往。
  • 《庐山谣》:展现了壮丽山河,与《忆蓉湖》在情感基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有对自然的赞美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古典诗词鉴赏》
  3. 《中国古典文学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