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崇安县学立碑》
时间: 2025-01-06 04:2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山未逾月,辄复入山去。
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
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
扶摇欣夙心,踌躇动长虑。
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
向微剖析功,斯人遂聋瞽。
斋居一原叹,此叹无人悟。
晚年制作心,门人未轻许。
真实浸泬寥,枝叶谩夸诩。
漂沦未百年,剽窃立门户。
吾党固有愆,斯道自今古。
扶偏须忠臣,邪说可无距。
同志此来游,兴言激余素。
礼乐愧河汾,兴唐竟谁予。
大隐堂前水,滔滔自东注,
回薄万古心,无言对天柱。
白话文翻译:
出山没有超过一个月,我又再次回到山中。
我平生对武夷山的志向,今天的游历正是我所向往的真遇。
如果可以实现我的理想,那岂止是山水的趣味。
我欣喜地扶摇而上,内心却因踌躇而动摇。
恭敬地看待文公的学问,倡导的道理并非虚假之言。
如果微微剖析他的功绩,这些人便会变得聋瞽。
在这原野中叹息,这叹息无人能理解。
晚年的创作之心,门人并未轻易认可。
真实的内涵如同浸透,枝叶却任意夸耀。
漂流未满百年,剽窃者已立门户。
我们这一党确实有过失,这道理自古至今。
扶持偏见须得忠臣,邪说则无须靠近。
同志们此来游玩,兴起言谈激起我心中的素念。
礼乐使我愧疚于河汾,兴唐的荣光究竟由谁来给予。
大隐堂前的水,滔滔自东而来,
我对着万古的心灵,默默无言对着天柱。
注释:
- 出山:指离开山林,隐居生活。
- 武夷:指武夷山,著名的山脉,象征着志向和理想。
- 扶摇:比喻高升或追求理想的心情。
- 文公:指古代的文人或学者,可能指某位特定的历史人物。
- 斋居:指清静的居所,通常用于修身养性。
- 真实浸泬:形容内涵深厚,真实而不浮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禾,宋代诗人,其作品风格多以自然山水为题,表达个人志向与情感。在诗中常用优美的意象描绘景物,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熊禾游历崇安县时,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学问的追求。诗人通过山水的描绘,反映出内心对真理的渴望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学问的追求。开篇“出山未逾月,辄复入山去”,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眷恋,说明他虽短暂离开山林,却无法抗拒对自然的再度向往。接着,诗人表明了自己对于武夷山的志向,强调这不仅是对山水的兴趣,更是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恭惟文公学”,可见诗人对学问的尊重,认为真正的道理不是虚无缥缈的言辞,而是需要深刻剖析与理解的。后面几句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以及对一些人的批判,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自然意象与哲理思考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山未逾月,辄复入山去:诗人刚离开山林没多久,就又忍不住回到山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平生武夷志,兹游适真遇: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的向往与追求,认为此行正是心灵的契合。
- 诛茅倘可遂,岂但山水趣:如果能够实现理想,那不只是享受山水的乐趣,更是追求更高的目标。
- 扶摇欣夙心,踌躇动长虑:心中欢喜却又有犹豫不决的情绪,展现出诗人的内心矛盾。
- 恭惟文公学,倡道匪虚语:尊敬文公的学问,倡导的道理是真实的,而非空洞的言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扶摇”比喻追求理想的心情。
- 对仗:如“出山未逾月,辄复入山去”,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漂沦未百年,剽窃立门户”,强调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学问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出一种深切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美好与心灵的归属。
- 文公:象征着学问与道德。
- 大隐堂前水:象征着历史的流逝与人心的渴望。
文化内涵: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隐逸与理想,文公则代表着志士仁人的理想追求。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文公”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古代学者
C. 自然景物 -
诗人对山水的态度是? A. 只是享受
B. 忍不住向往
C. 漠不关心 -
“扶摇”在诗中比喻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追求理想的心情
C. 内心的矛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庐山谣》与《闻崇安县学立碑》的对比: 两首诗均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庐山谣》更加强调自然的灵动与壮观,而《闻崇安县学立碑》则侧重于内心的追求与对学问的尊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大辞典》
- 《诗经与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