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楼吟 次姜白石韵》

时间: 2025-01-06 05:11:51

鲽枕黏云,鸳帷掩月,春衫绣针亲赐。

丝阑萦旧曲,有瑶瑟、天风歌吹。

宫烟分峙。

映酒靥流红,山眉凝翠。

尤多丽。

婉言轻隽,避人声细。

两地。

偏许相逢,把个中消息,偶然吟戏。

一番新梦觉,待重访、当年邻里。

三生滋味。

纵满臆芳情,销魂花气。

纱窗外。

藓阶经雨,落霞初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楼吟 次姜白石韵
作者: 吴湖帆

鲽枕黏云,鸳帷掩月,春衫绣针亲赐。
丝阑萦旧曲,有瑶瑟天风歌吹。
宫烟分峙。映酒靥流红,山眉凝翠。
尤多丽。婉言轻隽,避人声细。
两地。偏许相逢,把个中消息,偶然吟戏。
一番新梦觉,待重访当年邻里。
三生滋味。纵满臆芳情,销魂花气。
纱窗外。藓阶经雨,落霞初霁。

白话文翻译:

在云雾缭绕的枕头上,鸳鸯的帷幕遮掩着月光,春天的衣衫是绣针亲手赐予的。
丝绦缠绕着旧曲,瑶琴的声音在天风中轻轻吹拂。
宫殿的烟雾分开,映衬着酒杯的红脸,山的眉眼凝聚着翠绿。
尤其是那美丽的景色。轻柔的言语,避开了人声的细语。
两地相隔。偏偏允许相逢,传递其中的消息,偶尔吟唱戏谑。
一次新梦醒来,期待重返当年的邻里。
三生的滋味,即使满怀芳情,仍感到花香销魂。
纱窗外,经过雨水的藓阶上,落霞刚刚放晴。

注释:

字词注释:

  • 鲽枕:鲽鱼做的枕头,形容柔软舒适。
  • 鸳帷:鸳鸯图案的帷幕,象征着爱情和温暖。
  • 春衫:春天的衣服,寓意美丽和柔和。
  • 瑶瑟:一种古老的乐器,这里指古典音乐。
  • 宫烟:指宫殿中升起的烟雾。
  • 流红:形容酒液的颜色。
  • 销魂花气:指花香让人陶醉。

典故解析:

  • “鸳帷掩月”:暗指爱情的温馨与避世的宁静,常用以形容恋人间的亲密。
  • “三生滋味”:源自佛教“前生、今生、来生”的概念,表达对情感的深切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76),字彬,号湖帆,清代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画,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婉约,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吴湖帆晚年,正值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思考。

诗歌鉴赏:

《翠楼吟》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对过往的追忆。开篇以“鲽枕黏云”描绘出一种温柔而缠绵的氛围,接着通过“鸳帷掩月”进一步营造出一种隐秘而浪漫的情景。诗中不仅有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

诗的结构严谨,层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捕捉。尤其是“两地”与“偏许相逢”的对比,表达了远隔千里却仍心心相印的情感。结尾则通过“藓阶经雨,落霞初霁”展现出一种洗尽铅华后的宁静与淡泊,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鲽枕黏云”:描绘出一个温暖、柔软的环境,暗示着舒适。
  • “鸳帷掩月”:象征着温馨的爱情,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映酒靥流红”:通过酒的颜色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 “两地”:表示距离对情感的影响,强调相隔遥远。
  • “偶然吟戏”:表现出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鲽枕”比喻温暖的环境。
  • 对仗:“丝阑萦旧曲”与“瑶瑟天风歌吹”形成对照,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映酒靥流红”赋予酒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爱情、回忆与人生的滋味,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鲽枕:象征安逸与温暖。
  2. 鸳帷:象征爱情与亲密。
  3. 瑶瑟:象征美好音律与艺术。
  4. 落霞:象征宁静与美丽的自然景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鸳帷”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温暖的爱情
    C. 自然风光

  2. “三生滋味”中的“三生”指的是什么?
    A. 三个不同的地方
    B.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感
    C. 三个不同的人

  3. 诗中提到的“藓阶”意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经过雨水洗礼的阶梯
    C. 一种文化现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情感。
  • 李白的《静夜思》: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对比:

  • 吴湖帆的《翠楼吟》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感怀,但吴湖帆更侧重于内心的细腻情感,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于情景的渲染与氛围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吴湖帆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