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安醉别资政郑侍郎》

时间: 2025-01-08 01:54:35

乡关交复亲,把酒且逡巡。

共上青云路,相看白发人。

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

故素几云在,风音莫厌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长安醉别资政郑侍郎
——范仲淹

乡关交复亲,把酒且逡巡。
共上青云路,相看白发人。
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
故素几云在,风音莫厌频。

白话文翻译:

在长安与老朋友郑侍郎饮酒告别,心中感慨万千。
乡音乡情交织,举杯共欢,时光流转,难舍难分。
一起走上青云之路,彼此对望,白发苍苍。
有作为的人应当报效国家,无所事事时则应保持内心的宁静。
旧日的情谊如云在天,飘忽不定,风声细语,常常萦绕耳边。

注释:

字词注释

  1. 乡关:故乡,家乡的意思。
  2. 逡巡:徘徊,停留不前的样子。
  3. 青云路:比喻高升的道路,象征仕途或前程。
  4. 有为:有作为,有所作为。
  5. 颐神:养性,保持内心的宁静。
  6. 故素:旧日的情谊或关系。
  7. 风音:风声或风中的声音。

典故解析

  • 青云路:出自古代文人追求高官厚禄的理想,强调志向和抱负。
  • 白发人:比喻年长者,体现对友谊和时光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其深厚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才华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范仲淹与郑侍郎在长安相聚之际,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及对国家和人生的深思。诗中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过长安醉别资政郑侍郎》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范仲淹与友人郑侍郎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开头,乡关交织着亲情,举杯畅饮,既是对友情的庆祝,也是对未来别离的惆怅。诗人用“青云路”这一意象,展现了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强调了在生活的奔波中应有的豪情与壮志。

“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一句,既体现了范仲淹的报国情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理想与现实交织,诗人提醒人们应当在有所作为时不忘报效国家,而在闲暇时则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然。最后两句,提到故素的云和风音,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怀旧之情,仿佛在诉说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与珍贵,时间的流逝带走了许多,但友情的印记却永留心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乡关交复亲: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把酒且逡巡:在饮酒时,心中感慨万千,难以割舍。
  3. 共上青云路:一起追求理想、走向成功的道路。
  4. 相看白发人:与友人对视,感慨时光已逝,白发苍苍。
  5. 有为须报国:强调在有作为时应当报效祖国的责任。
  6. 无事即颐神:在无所事事时,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7. 故素几云在:旧日情谊如云,飘渺而难以捉摸。
  8. 风音莫厌频:风声细语,常常萦绕在心头,令人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将理想的追求比作“青云路”,形象而生动。
  • 意象:云、风等意象,传达了友情的细腻与飘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诗人在告别之际,思考着人生的选择与责任,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乡关:象征着故乡的牵挂和亲情的深厚。
  2. 青云:象征着志向与理想,表现出追求高远目标的愿望。
  3.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4. :象征着朋友间的情谊与记忆,轻盈而难以捉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青云路”比喻什么?
    A. 乡村的道路
    B. 追求理想的道路
    C. 消逝的时间

  2. “无事即颐神”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忙于工作
    B. 保持内心宁静
    C. 对国家的贡献

  3. 诗中提到的“白发人”指的是?
    A. 年轻人
    B. 年长者
    C. 朋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津》——王安石

诗词对比

  1. 《送友人》(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但更强调了酒与诗的豪放。
  2. 《夜泊牛津》(王安石):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故乡与理想的思考,两者在情感上有共鸣。

参考资料:

  1. 《范仲淹全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