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乌龙山寺
作者: 范仲淹 〔宋代〕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
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
异花啼鸟乐,灵草隐人知。
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岚山指向天空时,远处的溪水流出山谷显得十分缓慢。
万物仿佛都不在这里,只有白云在无尽地飘荡。
奇异的花朵和啼叫的鸟儿让人感到快乐,
灵秀的草木隐藏着人们的心境。
这确实是栖息的真地,山林中的僧人眉间似有半片雪白。
注释:
- 高岚:高耸的山峰,形容山势高且险峻。
- 远溜:指远处的溪水流淌,形容其缓慢而悠远。
- 万事不到处:万物似乎都不在此地,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白云无尽时:白云在空中漂浮,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
- 异花:奇特的花朵,象征着美丽与自然的生机。
- 灵草:隐秘而灵秀的植物,寓意人内心的清静与和谐。
- 信是栖真地:这里确实是理想的栖息之地。
- 林僧半雪眉:形容寺中僧人的眉毛似有白色,暗示其年纪或修行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涑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著有《岳阳楼记》等。其诗词风格清新高远,强调理想与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游乌龙山寺》创作于范仲淹游览乌龙山寺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时正值北宋中期,政治动荡,范仲淹在政务繁忙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乌龙山寺的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篇的“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给人一种身处高峰的感觉,仿佛能触及天空,而远处的溪水显得缓慢而悠然,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接下来的“万事不到处,白云无尽时”则进一步突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人似乎在这里忘却了世俗的烦恼,与自然融为一体。诗的最后两句“信是栖真地,林僧半雪眉”则将诗人的感受引向了对人生的思考,隐喻着在这片宁静的天地中,真正的乐趣与人生的意义在于内心的追求与修行。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不仅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修养和心灵归宿的追求,给人以启示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岚指天近:高耸的山峰指向天空,给人以接近天际的感觉,展现出山的壮丽。
- 远溜出山迟:远处的溪水流出山谷显得缓慢,暗示着自然的宁静与悠然。
- 万事不到处:表达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万物似乎都离开了这里。
- 白云无尽时:白云在空中飘荡,显得无边无际,象征着自由与悠闲。
- 异花啼鸟乐:奇花异草与鸟儿的鸣唱使人感到愉悦,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 灵草隐人知:灵秀的草木隐藏着人的内心世界,象征着人和自然的和谐。
- 信是栖真地:这里确实是理想的栖息地,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 林僧半雪眉:僧人眉间似有白雪,暗示其修行的境界与内心的清净。
修辞手法:
- 比喻:“林僧半雪眉”用半雪描绘僧人的眉毛,形象生动。
- 对仗:如“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意象:诗中运用了高山、白云、花鸟等意象,构建出一个静谧的自然境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乌龙山寺的美丽景色,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岚:象征着追求高远理想的目标。
- 白云:象征着自由与无尽的可能性。
- 异花:代表着独特的美与生命力。
- 灵草:寓意着内心的清雅与宁静。
- 林僧:象征着修行者的清静生活与内心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信是栖真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向往
C. 忧伤
D. 愤怒 -
“高岚指天近,远溜出山迟”中“高岚”指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河流
C. 云朵
D. 花草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王维)与《游乌龙山寺》在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隐逸情怀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
- 《早发白帝城》(李白)通过描写迅速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慨,风格与范仲淹的细腻描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仲淹与他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