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园送王侍郎》
时间: 2025-01-17 09:5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月园送王侍郎
作者: 方岳 〔宋代〕
送别孤山步绕湖,
阑干尽处倚菰蒲。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万事不如归自好,
百年聊与醉为徒。
藕花初醒莼丝老,
唤住罾船脍腹腴。
白话文翻译
送别时,我们走在孤山的湖边,
在栏杆尽头,我倚靠着菰蒲。
老翁所喜爱的是山林的乐趣,
而客人难道不知水中的月影吗?
与其忙碌于万事,不如归去安好,
百年之间,醉酒又有何用呢?
藕花刚刚醒来,莼丝也已老去,
我唤住了渔船,准备享受美味的鱼腹。
注释
- 孤山:指杭州西湖中的孤山,因其形状独特而得名。
- 阑干:栏杆,指在湖边的护栏。
- 菰蒲:水生植物,生长在湖边,具有清凉的自然气息。
- 翁:指老年人,常用来指代隐居的老者。
- 万事:指世间的繁忙琐事。
- 藕花:指荷花,荷花的根茎即藕。
- 莼丝:莼菜的丝,常用作美食。
- 罾船:用网捕捞鱼的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德昭,号寒碧,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以清新自然见长。方岳的诗歌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友人王侍郎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归隐山林、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水月园送王侍郎》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孤山湖畔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开篇即以“孤山步绕湖”引入,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中。接着,诗人借“翁之乐者山林也”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世俗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万事不如归自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强调了归隐的价值。这里的“百年聊与醉为徒”更是哲理深邃,表明了即使饮酒作乐,人生终究是短暂的,何不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自我呢?结尾以“藕花初醒莼丝老”点题,描绘了自然的轮回与人生的无常,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情谊及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送别孤山步绕湖:描写送别的场景,孤山环湖而行,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阑干尽处倚菰蒲:在栏杆尽头,依靠在菰蒲旁,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态度。
- 翁之乐者山林也:老者的乐趣在于山林,强调自然的乐趣。
- 客亦知夫水月乎:客人也应该知道水中的月影,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万事不如归自好:各种世事不如回归自我,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百年聊与醉为徒:人生短暂,饮酒作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 藕花初醒莼丝老:藕花刚醒,莼丝已老,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唤住罾船脍腹腴:召唤渔船,准备享受美食,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水月”比喻自然的美,传达诗人对山水的赞美。
- 对仗:如“万事不如归自好”与“百年聊与醉为徒”,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呼应。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强调归隐与自得,呼唤人们珍惜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山:象征孤独与宁静,代表诗人的内心世界。
- 藕花:代表生命的美好与短暂,暗示青春的流逝。
- 水月:象征自然的和谐美,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翁之乐者”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游客
D. 渔夫 -
“万事不如归自好”这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忙于工作
B. 追求物质生活
C. 回归内心的宁静
D. 持续饮酒作乐 -
藕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B. 友谊的珍贵
C. 自然的和谐美
D. 追求名利
答案:1-B,2-C,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方岳的这首诗更强调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而王维的作品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离别的伤感。两首诗都传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