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夕 其三
作者:方岳 〔宋代〕
莫道山家不挂灯,
脩身宝月一团冰。
清寒照见诸人胆,
却问诸人见未曾。
白话文翻译:
不要说山家不挂灯,
修身的宝月如同一团冰。
清冷的光照见了每个人的胆量,
却要问问大家是否见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莫道:不要说。
- 山家:指住在山中的人家。
- 脩身:修身,指修炼身心,保持品德。
- 宝月:美好的月亮,象征清明和美好。
- 清寒:清冷的寒意。
- 诸人:众人,大家。
- 胆:胆量、勇气。
- 却问:反问,指转而询问。
典故解析:
“脩身”出自《大学》等儒家经典,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宝月”象征着纯洁和明亮,代表着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字德辉,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宵节(元夕),彰显了在节日氛围下对个人修养与内心世界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及对人性善恶的探索。
诗歌鉴赏:
方岳的《元夕 其三》在节日的欢乐与宁静中,展现了对内心修养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山家不挂灯”,首先打破了节日中常见的热闹场景,强调了一个“静”字,凸显出诗人对内心平和的向往。在元宵节的夜晚,月光如冰,象征着清冷与纯净,正如诗人所追求的修身之道。接着,诗人通过“清寒照见诸人胆”一句,探讨了在这种清冷的光影下,人们的真实内心和勇气。最后,反问“却问诸人见未曾”,既是对他人的挑战,也是对自我的拷问,鼓励人们自省,反思自己的内心与勇气。
整首诗在意境上具有深刻的哲理,提醒人们在热闹的节日中,也要保持冷静与自省,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具层次感,令人深思。诗人的修身理想和对人性的探讨,形成了诗中独特的美感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道山家不挂灯:诗人以否定开篇,反映出一种对物质表象的拒绝,强调内心的修养。
- 脩身宝月一团冰:将修身与月亮相提并论,暗示内心的纯净与清冷,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清寒照见诸人胆:月光清冷,映照出人们的真实内心,象征一种透彻的自我反省。
- 却问诸人见未曾:通过反问,强化了对话的互动性,暗示人们在节日的欢庆中是否能真正看到自己内心的勇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脩身”的修养比作“宝月”,营造出一种清新高洁的意象。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在欢庆的外表之下,如何保持内心的清醒与修养,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深刻的观察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象征热闹与欢庆,反映世俗的繁华。
- 月:象征清冷与理想,代表诗人追求的内心世界。
- 冰:象征清冷与透明,反映出真实的自我与勇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莫道山家不挂灯”中的“莫道”是什么意思?
A. 不要说
B. 不要做
C. 不要看
D. 不要听 -
“脩身宝月一团冰”中“脩身”指的是?
A. 修理身体
B. 修身养性
C. 修建房屋
D. 修复物品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月光下的思考与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月光下体现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方岳与李白的月夜诗相似,都以月亮为意象,但方岳更强调内心修养,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对比反映了不同诗人对自然与人性理解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方岳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对古诗词的深入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