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 壬辰寒食挈家游城东园》
时间: 2025-01-03 06:2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旧游 壬辰寒食挈家游城东园
(作者:郑文焯 〔清代〕)
认香阶屧印,宝鉴筝尘,无限春过。
坠梦玲珑影,怅风棂月幌,付与烟萝。
谢堂燕子重到,应识客来多。
渐暗柳吹绵,夭桃堕粉,那处闻歌。
销磨。好时节,趁沼渌湔裙,芳霭清和。
漫拟蓬莱境,占全家仙步,近日凌波。
五湖更有佳约,移棹水云窝。
正霁宇舒眉,遥山不惜分黛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寒食节期间带着家人游玩城东园的情景,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诗人回忆起曾经的旧游,感慨春天的流逝。踏着香阶,鞋印留在地面上,琴声如旧,但已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梦中浮现的玲珑影子,似乎在风中轻轻摇曳,月光映照下的窗棂,交付给烟雾缭绕的藤萝。燕子又回到了谢堂,似乎知道来客多了。柳树在渐暗的天色中轻轻摇曳,桃花纷纷落下,何处还传来歌声?时光在流逝,正是好时节,趁着水边的清澈,洗净裙摆,芳香四溢,空气清新。漫想着蓬莱的境界,和全家人一起漫步,近日更是轻舟荡漾在水云间。五湖还有美好的约定,划船到水云的窝里。此时天色明朗,远山如黛,令人心旷神怡。
注释
- 香阶屧印:香阶指用香木或香料制成的台阶,屧印是鞋印,指在香阶上留下的足迹。
- 宝鉴筝尘:宝鉴是美丽的镜子,筝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尘象征着岁月的沉淀。
- 玲珑影:形容梦中的美好幻影,细腻而美丽。
- 烟萝:指缭绕在藤上的烟雾,营造出朦胧的诗意。
- 夭桃:指桃花,形容花瓣如粉般纷落。
- 沼渌:指清澈的水面。
- 蓬莱境:蓬莱是神话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1640-1712),字梦阮,号梦阮山人,清代诗人。其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清雅之致,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忆旧游》创作于清代壬辰年寒食节,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对家庭团聚的珍惜,反映了清代人们在节日中游玩的习俗。
诗歌鉴赏
《忆旧游》是一首充满春意和家庭温暖的诗作,郑文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游览城东园的愉悦心情。诗的开头,作者通过“认香阶屧印”暗示了这一场景的独特性和个人的体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用“宝鉴”和“筝尘”营造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氛围,仿佛在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
诗中“谢堂燕子重到,应识客来多”一句,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变化的敏感,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应识客来多”则显示了人际之间的温暖与亲切。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逐渐描绘出春日黄昏的景象,柳枝随风轻拂,桃花纷落,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流逝。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漫拟蓬莱境”将家庭的温暖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人天合一的和谐美好。最后,诗人在“正霁宇舒眉,遥山不惜分黛螺”中,展现了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意境悠远,令人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认香阶屧印:通过脚印引入场景,营造出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
- 宝鉴筝尘,无限春过:反映岁月的流逝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坠梦玲珑影:梦中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怅风棂月幌,付与烟萝: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叹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谢堂燕子重到,应识客来多:燕子的归来象征春天,反映人际间的温情。
- 渐暗柳吹绵,夭桃堕粉:描绘春日黄昏的宁静与美丽。
- 好时节,趁沼渌湔裙,芳霭清和:诗人享受美好时光,感受自然的清新。
- 漫拟蓬莱境,占全家仙步:渴望理想生活与家庭和谐的愿景。
- 五湖更有佳约,移棹水云窝:象征着未来的美好约定与憧憬。
- 正霁宇舒眉,遥山不惜分黛螺:表达一种洒脱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蓬莱境”,用神话中的仙境比喻理想的生活。
- 拟人:如“燕子重到”,赋予燕子情感,表现春天的回归。
- 对仗:如“渐暗柳吹绵,夭桃堕粉”,对称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春日游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与团聚。
- 桃花: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短暂。
- 水云:象征理想的生活境界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 A. 忆旧游
- B. 春日游
- C. 游城东园
-
诗中“谢堂燕子重到”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春天的回归
- B. 朋友的到来
- C. 旧游的重温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 A. 忧伤
- B. 热爱
- C. 无所谓
答案
- A. 忆旧游
- A. 春天的回归
- B. 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忆旧游》与《春江花月夜》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后者则倾向于抒发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在意象使用上,两者均运用自然元素,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郑文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