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海传烽燧,黄沙入鼓鼙。
单于屯塞北,大将出辽西。
落日胡笳惨,悲风汉马迷。
燕将有奇石,勒笔待君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情景:青海地区传来烽火信号,黄沙飞扬,战鼓声响。单于(匈奴的首领)驻扎在边塞的北方,而大将则从辽西出征。夕阳西下,胡笳的悲音回荡,悲风吹拂,汉朝的战马迷失了方向。燕国将领会在此处看到奇特的石头,期待着你来刻写诗句。
注释:
字词注释:
- 烽燧: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
- 鼓鼙:战鼓和鼓声。
-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
- 塞北:边塞的北方。
- 胡笳:胡人的乐器,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
- 汉马:汉朝的战马。
- 燕将:燕国的将领。
- 奇石:奇特的石头,象征着美丽的风景。
典故解析:
- “烽燧”是古代军事信号的象征,表明边疆的紧张局势。
- “单于屯塞北”提到匈奴的游牧民族与汉朝的对立,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宗臣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以边塞、战争为题材,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明代,背景是国家面临外敌威胁,边疆将士的艰苦与英勇,诗中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与对战士的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悲凉。开篇的“青海传烽燧”一语,立刻把读者带入紧张的战争氛围,烽火象征着战争的频繁与不安。而“黄沙入鼓鼙”则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战场的危机感。诗中“落日胡笳惨,悲风汉马迷”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战士在战斗中所经历的孤独与迷惘,落日的余晖与胡笳的哀怨交织,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与无助。最后一句“燕将有奇石,勒笔待君题”则转而抒发了对未来的期待,象征着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展现了宗臣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海传烽燧”:青海地区的烽火传来,暗示敌军来袭,营造紧张气氛。
- “黄沙入鼓鼙”:战斗中黄沙飞扬,战鼓声响,描绘战争的景象。
- “单于屯塞北”:提到匈奴首领的驻扎位置,暗示敌人威胁。
- “大将出辽西”:汉朝的大将从辽西出征,表现出汉朝对抗敌人的决心。
- “落日胡笳惨”:夕阳西下,胡人的乐器发出悲惨的音调,渲染战场的哀伤。
- “悲风汉马迷”:悲风吹拂,汉朝的战马迷失方向,表现战士的困境。
- “燕将有奇石”:燕国的将领在此地看到奇特的石头,象征美好的未来。
- “勒笔待君题”:期待朋友来此刻写诗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烽燧”与“鼓鼙”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悲风似乎有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战马迷失比作战士的无助,强化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题围绕边塞生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悲壮,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警报。
- 黄沙:象征战场的艰辛。
- 胡笳:象征胡人的悲哀与战争的痛苦。
- 奇石: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海传烽燧”中的“烽燧”指的是什么? A. 烽火台
B. 战士
C. 钟声
答案:A -
“单于屯塞北”中的“单于”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A. 汉
B. 匈奴
C. 楚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燕将”是指哪个国家的将领? A. 齐
B. 燕
C. 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宗臣的《出塞》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与豪情,但宗臣更注重表现战争的悲壮与士兵的困境,而王之涣则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观与士人豪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边塞诗词研究》
- 《宗臣生平及其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