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
时间: 2025-01-10 02:08: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沙万里音书绝,征人一去无消息。
故乡儿女泣灯前,回忆临岐别仓猝。
牵衣珍重千万思,欲语不语声先咽。
只身鞍马去绝国,路逢战没新骸骨。
白岩日暮鬼火青,徘徊独宿长城窟。
铜花斑驳剑锋寒,匣中长啸频看拔。
雄心何事转凄切,侧身南望江天月。
昨宵归梦到深闺,无限钟情同剌剌。
醒来哀角不堪闻,一夜关山添白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征人远离故乡的孤独与思念。诗的开头提到音信全无,征人未归,故乡的儿女在灯下泪流满面,回忆起匆忙的别离。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牵挂,想说的话却哽咽在喉。征人孤身骑马走出国境,途中遇到战死的尸骨,令人心痛。日暮时分,白岩上鬼火闪烁,他在长城的洞窟中独自徘徊。诗人手握斑驳的剑,常常拔出剑来长啸,表露出他未竟的壮志。此时,他感到心中凄切,南望江天的明月,令他更加思念故乡。昨夜的梦回到深闺,满怀的情意如刺般难忍。醒来后,悲角声不堪入耳,仿佛一夜之间,白发又添了几根。
注释:
- 龙沙:指的是边疆地区,象征着遥远与孤独。
- 音书绝:音信全无,书信断绝。
- 仓猝:匆忙、急促,形容别离时的仓促。
- 牵衣:牵挂、牵动情感。
- 新骸骨:新的尸骨,暗指战斗的惨烈。
- 鬼火:夜晚的鬼火,常用来指代神秘或不详的情景。
- 铜花:形容剑的冷光,象征着武器的锋利和凶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袁英,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刻反思,风格多情而凝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背景是国家多战乱,士兵远征,家国情怀浓厚,诗人在战争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出塞曲》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悲壮的气氛,展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无奈。全诗采用了细腻的描写与强烈的情感,通过描绘孤独的征途、对故乡的回忆以及战斗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家园的眷恋。尤其是“故乡儿女泣灯前,回忆临岐别仓猝”一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留守家中的人们因失去联系而感到的深切悲伤,增强了全诗的情感厚度。诗中反复出现的孤独与思念,体现了战争对个体的摧残,不仅是身体的流离,更是心灵的撕裂。通过对“白岩日暮鬼火青”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突显出征人内心的无助与迷茫。整首诗以沉重的基调,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对和平的渴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龙沙万里音书绝:开篇点明征人身处遥远边疆,音信全无,表现了孤独感。
- 征人一去无消息:强调长时间没有消息,增加了对故乡的思念。
- 故乡儿女泣灯前:描绘留守者在灯下流泪的场景,情感深厚。
- 回忆临岐别仓猝:回忆起匆忙别离的情景,增添了惆怅。
- 牵衣珍重千万思:表达对故乡的牵挂,情感复杂。
- 欲语不语声先咽:想说却无法言表,情感压抑。
- 只身鞍马去绝国:孤单一人离开祖国,突显孤独。
- 路逢战没新骸骨:路途中遇到战死者,揭示战争的残酷。
- 白岩日暮鬼火青:描绘悲凉的景象,营造紧张氛围。
- 徘徊独宿长城窟:独自一人,显得无助而孤独。
- 铜花斑驳剑锋寒:手握锋利的剑,象征着抵抗与斗争。
- 匣中长啸频看拔:频频拔剑长啸,表现出心中的不甘。
- 雄心何事转凄切:思考自己的壮志与现实的反差。
- 侧身南望江天月:向南遥望,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昨宵归梦到深闺:夜里梦回故乡,情感复杂。
- 无限钟情同剌剌:对故乡的深情如刺般痛苦。
- 醒来哀角不堪闻:醒来后听到哀角声,令人心痛。
- 一夜关山添白发:一夜之间,愁苦使他添了白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数钟情同剌剌”用“剌剌”形容情感的刺痛。
- 拟人:将情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征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战争的无奈与痛苦,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与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战争对个体造成的深重影响,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沙:象征边疆的孤独与遥远。
- 灯下:代表着思念与守望。
- 新骸骨:象征战争的惨烈与生命的脆弱。
- 鬼火:暗示着不安与恐惧。
- 明月:象征思乡的情感与对家园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音书绝”的意思是?
- A. 声音频繁
- B. 音信全无
- C. 书信不断
- D. 只有噪音
-
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长干行》
诗词对比:
- 钱袁英的《出塞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涉及边疆与思乡,但《出塞曲》更突出战争的痛苦与孤独,而《登鹳雀楼》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生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