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麓阴亭
作者:邵叶 〔宋代〕
山腰路转响湾泉,一径悠然陟翠巅。
满眼祥云绕法供,刊岩瑞像俨金仙。
元戎孝感诸天护,古木歌题峭壁镌。
俯仰岩亭尽幽绝,夜深灯火更流连。
白话文翻译:
在山腰处,蜿蜒的小路转过一个湾,泉水的声音清脆响亮;
一条悠然的道路通向青翠的山顶。
眼前满是祥云环绕着寺庙的供奉,岩石上雕刻着瑞气的形象,宛如金仙般庄严。
元戎的孝感受到天神的保佑,古老的树木在峭壁上吟唱,题刻着诗篇。
俯视仰望,岩亭的幽静令人陶醉,夜深时灯火通明,让人更愿留连。
注释:
- 山腰:指山的中部位置。
- 响湾泉:形容泉水清澈悦耳,流淌在山湾中。
- 陟翠巅:攀登到青翠的山顶。
- 祥云:象征吉祥的云彩。
- 法供:指寺庙内的供奉,通常与佛教有关。
- 瑞像:吉祥的形象。
- 元戎:古代对神将的称呼。
- 孝感:指因孝顺而感动的神灵。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峭壁:陡峭的山壁。
- 灯火:指夜晚的灯光。
典故解析:
- 元戎:在古代文化中,元戎代表着勇猛的将领,在诗中象征保护山中人们的神灵。
- 法供:与佛教有关,说明诗人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叶,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邵叶游览某山时,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宗教文化的敬仰,体现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麓阴亭》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致和宗教氛围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首联“山腰路转响湾泉,一径悠然陟翠巅”通过描绘山中小路和清泉,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接下来的“满眼祥云绕法供,刊岩瑞像俨金仙”则将宗教元素引入,使整个画面更显神秘和庄重,祥云环绕,似乎在展示神灵的庇护。整首诗的意境清新,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后半部分“俯仰岩亭尽幽绝,夜深灯火更流连”则描绘了夜晚灯火通明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和安宁的感觉。整体上,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腰路转响湾泉:描述山腰处的小路转弯,泉水在湾中流淌,声响悦耳。
- 一径悠然陟翠巅:形容通往山顶的道路悠然自得,令人心旷神怡。
- 满眼祥云绕法供:眼前的景象是祥云环绕着供奉的佛像,显示出宗教的神圣。
- 刊岩瑞像俨金仙:岩石上雕刻的瑞气形象,仿佛如金仙般庄重。
- 元戎孝感诸天护:神灵因人们的孝敬而感动,给予保护。
- 古木歌题峭壁镌:古树在峭壁上吟唱,诗句被雕刻在岩石上。
- 俯仰岩亭尽幽绝:俯视仰望,岩亭的幽静与绝世的美景。
- 夜深灯火更流连:夜深时,灯火通明,令人不愿离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瑞像比作“金仙”,增强其神圣感。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如“俯仰岩亭”与“夜深灯火”。
- 拟人:古木“歌题”,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与宗教文化的敬仰,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展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人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超脱。
- 泉:代表生命的源泉与清新。
- 祥云:象征吉祥与神圣。
- 古木:代表历史的沉淀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响湾泉”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清脆悦耳的泉水声
- B. 迷人的山景
- C. 壮丽的日出
- D. 神秘的夜晚
-
“满眼祥云绕法供”中的“法供”指的是什么?
- A. 供奉的佛像
- B. 自然风光
- C. 古老的树木
- D. 夜晚的灯火
-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灯火通明的情景,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孤独的感慨
- B. 对温暖与宁静的渴望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人情冷暖的失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以山水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夜泊牛斗峰》:李白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抒发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表现出清幽与宁静的意境。
- 李白《庐山谣》:与《麓阴亭》都以自然为主题,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