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登黄岩绝顶
作者: 张维屏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姊妹石娟娟,回看锁碧烟。
云深僧梦稳,壁峭客身悬。
舄下走飞瀑,杖头开洞开。
文殊峰上立,孤塔共巍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黄岩绝顶的所见所感。诗中提到的“姊妹石”犹如秀丽的姐妹,回头望去似乎锁住了碧色的烟雾。云雾深处,僧人安稳地做着梦,悬崖峭壁使人感到身处险境。脚下飞流直下的瀑布,手杖尖端通向一个洞口。文殊峰上矗立着孤独的塔,与巍峨的山峰相映成趣。
注释:
- 姊妹石:指两块相似的石头,形态优美。
- 娟娟:形容秀丽、柔美。
- 锁碧烟:意指那碧色的烟雾被锁住,似乎在此刻凝固。
- 僧梦稳:僧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安稳地做梦。
- 壁峭:形容悬崖峭壁。
- 舄下:指脚下,舄是鞋子的意思。
- 飞瀑:形容瀑布如飞翔般倾泻而下。
- 杖头:指手杖的顶端。
- 文殊峰:佛教中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的住地。
- 孤塔共巍然:形容孤独的塔与高耸的山峰共同矗立。
典故解析:
“文殊”指的是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象征智慧,常被描绘为骑狮子的形象,其所在的峰也是许多文人所向往的地方。此处提及文殊峰,显示了作者追求精神境界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维屏,清代诗人,生于江苏,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哲理,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黄岩时的即兴之作,受自然环境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及其内在哲理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登黄岩绝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姊妹石娟娟”引入,描绘了两块石头的美丽形态,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温柔与和谐。接着“回看锁碧烟”则通过意象的变化,表现了自然景色的迷人之处,烟雾缭绕,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境界。
整首诗的情感在不断升华,尤其在“云深僧梦稳,壁峭客身悬”中,描绘了诗人在高山之巅,面对深邃的云雾与高耸的岩壁,心中既有安稳的僧人意象,也有身处险境的紧张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挑战。最后,“文殊峰上立,孤塔共巍然”再次强调了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崇高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不仅有景色的描绘,更蕴含了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追求智慧与内心安宁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姊妹石娟娟:描绘了两块石头的美丽,暗示自然的和谐美。
- 回看锁碧烟: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云深僧梦稳:表现出高山云雾中的宁静,僧人的梦象征着内心的安宁。
- 壁峭客身悬:通过对比,突显出身处险境的紧张感。
- 舄下走飞瀑:生动描绘了飞流直下的瀑布,增加了动态之美。
- 杖头开洞开:手杖顶端开向洞口,象征着探寻未知的勇气。
- 文殊峰上立:提及文殊峰,表现出对智慧的向往。
- 孤塔共巍然:孤独的塔与高峰相映,象征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比喻为“姊妹”,增加了情感的温度。
- 对仗:整首诗采用对仗的方式,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运用“飞瀑”、“孤塔”等意象,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与哲理的深刻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智慧与内心安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姊妹石: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碧烟:象征幽深的自然环境。
- 飞瀑:象征生命的力量与动感。
- 孤塔:象征人类的渺小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姊妹石”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和谐美
B. 人类的孤独
C. 生命的力量
答案: A -
“文殊峰”在诗中代表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答案: B -
“壁峭客身悬”中“壁峭”指的是什么? A. 柔和的曲线
B. 陡峭的悬崖
C. 宁静的湖面
答案: B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
通过以上内容,对《登黄岩绝顶》这首诗的理解与欣赏将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