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所借书还王生》
时间: 2025-01-06 12:11:07意思解释
送所借书还王生
作者: 李彭 〔宋代〕
原文展示
邺侯家藏三万轴,
牙签新若手未触。
此翁眼如九秋鹰,
一过成诵不再读。
愧非玄晏独峥嵘,
复愧王郎著论衡。
案头萤乾太苦相,
久假不归何痴生。
开州公子好奇古,
胸中宝笈森四库。
安用邺候插架书,
向来借我纸上语。
频年多病百不如,
准拟传书学截蒲。
还君一鸱细故尔,
莫厌时时开锁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邺侯家里藏有三万卷书籍,书籍的封面新得像是从未被人触碰过。在我面前,这位老翁的眼睛如同九月的鹰,书一读就能熟记,之后就再也不会翻阅。对此我感到惭愧,自己并没有像玄晏那样卓越,甚至连王郎的论衡也不及。书案上的萤火虫干枯得很可怜,借书已久不归,真是愚痴。开州的公子对古书情有独钟,心中珍藏的书籍如同四库全书。邺侯的书架上的书又有什么用呢?我从中借来的不过是纸上的言语而已。多年的病痛让我无能为力,打算把书传给你以学会截蒲。现在归还给你这本小书,别厌烦我时常打开书锁来借阅。
注释
- 邺侯:指邺城的某位侯爵,意指书籍的收藏者。
- 牙签:比喻书籍的新鲜程度,未被人翻阅。
- 九秋鹰:形容老翁的眼睛锐利,象征着智慧和记忆力。
- 玄晏:指的是汉代的思想家,代表卓越的学识。
- 王郎: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著有《论衡》。
- 萤乾:指书桌上干枯的萤火虫,形容久无人读书的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怀和交友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书卷与友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彭与友人王生的交往中,反映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借书还书的礼仪和友谊的珍贵。
诗歌鉴赏
李彭的《送所借书还王生》以书为媒介,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李彭通过对邺侯书籍的描绘,勾勒出一个藏书丰富、书香四溢的环境,表达了对古籍的敬仰与对自己学识的自省。诗的开篇描绘了书籍的丰厚和新颖,紧接着通过“此翁眼如九秋鹰”的比喻,展现出对友人的赞美和羡慕。
随着诗的深入,李彭表示对自己知识的惭愧,认为自己不如古代的名人,这种自谦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他对学业的追求。接下来提到的“频年多病百不如”,则流露出他对健康的无奈和对学习的渴望。最后几句以“还君一鸱细故尔”结束,既是归还书籍的礼仪,也是对友谊的珍视,表达出希望能够常常交流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不足的反思。李彭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邺侯家藏三万轴:描写邺侯的藏书之丰厚。
- 牙签新若手未触:形容书籍如新,未被人翻阅。
- 此翁眼如九秋鹰:赞美老翁的智慧和记忆力。
- 一过成诵不再读:表示读过书后便能记住,不用再读。
- 愧非玄晏独峥嵘:自愧不如古代名人。
- 复愧王郎著论衡:再次自愧无法与王粲相提并论。
- 案头萤乾太苦相:书桌上干枯的萤火虫暗示无人读书的苦恼。
- 久假不归何痴生:借书已久未还,感到愚痴。
- 开州公子好奇古:介绍开州的公子对古籍的热爱。
- 胸中宝笈森四库:胸中藏有四库全书的丰厚知识。
- 安用邺候插架书:表达对邺侯书籍的无奈。
- 向来借我纸上语:借来的只是书中的言辞而已。
- 频年多病百不如:多年的病痛使得学习困难。
- 准拟传书学截蒲:想把书传给他以学习。
- 还君一鸱细故尔:归还给友人的书籍。
- 莫厌时时开锁鱼:希望友人不要厌烦自己时常借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眼如九秋鹰”,形象生动。
- 对仗:如“愧非玄晏独峥嵘,复愧王郎著论衡”,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家藏三万轴”,强调了藏书的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身不足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求知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籍:象征知识与智慧,承载着文化。
- 邺侯:代表着拥有丰厚知识的人。
- 萤火虫:象征着书桌上的冷清与无人问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彭在诗中提到的“邺侯”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侯爵? A. 洛阳
B. 邺城
C. 开州
D. 长安 -
诗中提到的“此翁眼如九秋鹰”是用来形容谁的? A. 邺侯
B. 李彭
C. 王郎
D. 老翁 -
诗中“频年多病百不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愤怒
B. 无奈
C. 快乐
D. 自豪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对比李彭的作品,可以发现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都有对生命的思考,但李彭更注重知识与友谊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书籍的珍贵与知识的渴求,展现了作者对友谊的重视与对自身学识的自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