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读唐史
原文展示: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白话文翻译:
我热爱李景伯(李德裕),他在内廷的宴会上坚持良好的规则。
君主与臣子的道德关系十分明显,天子的面容始终是和悦的。
大风来袭,清风不怕,糠秕(杂物)随风飞舞。
在大炉中熬炼五金,最终黄金自会显得珍贵。
作为忠臣真是伟大,舍去这一份责任,何处可去呢?
注释:
- 李景伯:即李德裕,唐朝著名的宰相,因其才能和忠诚而被称道。
- 内宴: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宴会。
- 执良规:坚持良好的规章制度。
- 君臣道昭彰:君主与臣子的道德关系显而易见。
- 天颜:天子的面容,象征皇权。
- 大簸:大风。
- 洪炉:指大炉,象征冶炼金属的过程。
- 五金:古代指金、银、铜、铁、锡等金属。
- 忠臣:忠于君主的臣子。
典故解析:
李德裕在唐代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忠诚受到尊重。诗中提到的“君臣道昭彰”体现了唐代政治的稳定与和谐。大炉烹五金则暗喻忠臣的价值,最终能够被识别和重用。忠臣的伟大与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912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白乐天。贯休以诗歌、散文闻名,作品风格多变,常以豪放和抒怀见长。
创作背景:
《读唐史》创作于唐朝中后期,正值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忠臣理想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政治现状的关切。
诗歌鉴赏:
贯休的《读唐史》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臣子价值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我爱李景伯”引出,直接表达了对李德裕的喜爱与崇敬,突显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内宴执良规”进一步强调了李德裕在政务上的严谨与公正,体现了一个理想的忠臣形象。
接着,诗人描绘了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指出“君臣道昭彰”,这不仅是对当时君主与臣子关系的认可,也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渴望。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天颜终熙怡”,展现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后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力量与冶炼金属的过程,象征着忠臣的价值虽在风雨中难以显现,但终究会被人所认可。最后一句以“舍此何所之”收结,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精神的推崇与对其责任的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忠臣理想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
- 表达了对李德裕的钦佩,强调他在朝中的职责和原则。
-
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 赞美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得皇帝的心情始终愉悦。
-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
- 比喻自然界的风暴与人事的纷乱,暗示政治中可能出现的混乱。
-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 通过冶炼金属的比喻,表达忠诚的价值终会被人识别。
-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 反问忠臣的重要性,强调忠臣的责任与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炉烹五金”暗示忠诚者的价值。
- 对仗:诗句工整,增强了整体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忠臣形象的描绘,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颂扬忠臣的价值和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政治的反思,强调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对于国家和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李景伯:象征忠诚与才华的典范。
- 清风:象征理想的政治环境与和谐。
- 洪炉与五金:代表忠诚与能力的锤炼过程,最终展现出其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景伯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李德裕
C) 李煜
D) 李世民 -
诗中提到的“君臣道昭彰”主要是指什么? A) 君主的威严
B)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C) 君主的恩宠
D) 君臣的争斗 -
“洪炉烹五金”中的“五金”指的是哪几种金属? A) 金、银、铜、铁、锡
B) 金、银、铅、铜、锡
C) 金、银、铜、石、木
D) 金、银、铁、铝、锡
答案:
- B) 李德裕
- B)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 A) 金、银、铜、铁、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 辛弃疾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贯休的《读唐史》更侧重于对忠臣的赞美和理想政治的渴望,而杜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与忧虑。两者虽风格不同,但均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贯休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