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作三首》

时间: 2025-01-01 15:11:47

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

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

阵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过辽水。

堪嗟护塞征戍儿,未战已疑身是鬼。

见说青冢穴,中有白野狐。

时时出沙碛,向东而号呼。

号呼复号呼,画师图得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
胡儿走马疾飞鸟,联翩射落云中声。
阵云忽向沙中起,探得胡兵过辽水。
堪嗟护塞征戍儿,未战已疑身是鬼。
见说青冢穴,中有白野狐。
时时出沙碛,向东而号呼。
号呼复号呼,画师图得无。

白话文翻译:

山上没有绿色,水中没有清澈;
风中带着毒气,沙子也散发着腥味。
胡人的骑兵如飞鸟一般疾驰,
接连不断地射出箭矢,声响在云中回荡。
阵云忽然向沙地中升起,
探得胡兵已经过了辽水。
令人感慨的是,守边的士兵们,
未战先疑,仿佛自己是鬼魂。
听说青冢的穴中,
有一只白色的野狐。
它时常从沙漠中跑出,
向东方狂叫。
呼喊声再一次响起,画师能够画得了吗?

注释:

  • 胡儿:指北方游牧民族,通常指的是匈奴、契丹等。
  • 辽水:指的是辽河,古代的边界河流。
  • 青冢穴:传说中的墓穴,象征神秘和不安。
  • 白野狐:象征着阴森和危险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唐代诗人,字君复,号青丘山人,曾任太常博士。贯休的诗歌以其豪放和深沉著称,常以边塞为题材,描写战争与征戍生活,表达对士兵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边塞战争时期,诗人目睹了边境的战火与士兵的苦难,意图通过描写自然环境与人事的对比,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士兵的无奈。

诗歌鉴赏:

《边上作三首》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战乱时期的荒凉与悲怆。开篇用“山无绿兮水无清”描绘出一幅生机缺失的画面,环境的恶劣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诗中“胡儿走马疾飞鸟”形象地描绘了敌军的迅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紧迫与威胁。

接下来,诗人通过“阵云忽向沙中起”展现出敌军的来临,既有现实的战斗场景,也透出一种对未来的无奈与恐惧。诗句“堪嗟护塞征戍儿,未战已疑身是鬼”更是深刻地表现了士兵们内心的恐惧与无助,未战先惧,令人心生怜悯。

最后,关于“青冢穴”与“白野狐”的意象,给人以神秘的色彩,野狐的叫声仿佛是战争中无辜生命的哀鸣,增添了诗的悲剧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战争场面的展现,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战乱中的苦痛与彷徨,具有深远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无绿兮水无清:描绘荒凉的自然环境,暗示战争导致自然的破坏。
  2. 风既毒兮沙亦腥:风中带有毒气,沙中弥漫着腥味,形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恐怖。
  3. 胡儿走马疾飞鸟:敌军骑兵如飞鸟般迅速,展现出敌人的强大与迅猛。
  4. 联翩射落云中声:箭矢如雨,声响在空中回荡,表现出战争的激烈场面。
  5. 阵云忽向沙中起:敌人突袭,阵云降临,暗示着战争的来临。
  6. 探得胡兵过辽水:敌军已经渡过边界河流,战争即将爆发。
  7. 堪嗟护塞征戍儿:士兵们感到惋惜与无奈,未战先忧。
  8. 未战已疑身是鬼:士兵们在恐惧中迷茫,似乎已经被战斗的阴影笼罩。
  9. 见说青冢穴:提及传说中的墓地,暗示死亡与不安。
  10. 中有白野狐:白狐象征着不祥与神秘。
  11. 时时出沙碛:野狐频繁出现,象征着战争的阴影随时笼罩。
  12. 向东而号呼:野狐的叫声仿佛在为亡灵哀鸣。
  13. 号呼复号呼,画师图得无:反复呼喊的声音,画师能否将这一切描绘出来,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兵与鬼魂相提并论,强调其无助与恐惧。
  • 对仗:如“山无绿兮水无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结合,使环境充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士兵命运的关注,既有对环境破坏的愤慨,也有对无辜生命的哀悼,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无奈与苦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自然的荒凉与无生气。
  • :象征着清澈与生命,但在这里却缺失。
  • 胡儿:象征外敌的侵略与威胁。
  • 白野狐:象征死亡与神秘,暗示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儿”指代什么? A. 汉族士兵
    B. 外敌骑兵
    C. 商人

  2. 诗中“青冢穴”象征着什么? A. 繁荣与富饶
    B. 死亡与不安
    C. 战争的胜利

  3. 诗中表现的士兵心态是: A. 勇敢无畏
    B. 恐惧迷茫
    C. 兴奋激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但更注重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贯休则侧重于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

  • 高适《别董大》:表达了士人的豪情壮志,亦有对士人命运的感慨,与贯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贯休更加强调战争带来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