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香炉峰道人》

时间: 2025-01-01 14:55:20

常思峰顶叟,石窟土为床。

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

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

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香炉峰道人
作者: 贯休 〔唐代〕

常思峰顶叟,石窟土为床。
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
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
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思念那位居住在峰顶的老者,他的床是用石窟和泥土搭成的。
每天清晨我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日出,周围的烟霞散发着不同寻常的香气。
我的心如同枯木一般冥沉,扫去的雪带来了微弱的阳光。
我终将去寻找那个人,他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峰顶叟”:指山顶的老者,暗指隐士或高人。
  • “石窟土为床”:形容隐士简朴的生活环境。
  • “日日先见日”:表示清晨第一时间见到日出,感受自然之美。
  • “冥心同槁木”:形容心情沉重、无所依托。
  • “扫雪带微阳”:描绘冬雪融化后,春日微阳带来的温暖感受。
  • “斯人不可忘”:表达对那位老者的思念之情。

典故解析: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山水隐士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与追求。诗中提到的“峰顶叟”不仅仅是一位隐士,更是理想境界的象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字休之,号云谷,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12年。他以诗名冠世,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常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唐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选择隐居以求得心灵的宁静。贯休的作品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开头两句提到的“峰顶叟”,不仅仅是一个形象,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石窟和土床的描写,体现了隐士的生活简朴与对物质的淡泊。在“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尤其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四周的烟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接下来的“冥心同槁木”,则转而表达了内心的沉重与孤独,似乎与外界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探寻一种内心的平和,而这种平和常常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断。最后一句“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则是对那位隐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全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贯休的诗歌风格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思峰顶叟:常常思念住在峰顶的那位老者。
  • 石窟土为床:老者的床是石窟和泥土搭成的,形象地表现了他简朴的生活。
  • 日日先见日:每天早晨第一时间见到日出,体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 烟霞多异香:周围的烟雾和霞光散发着不同寻常的香气,象征自然之美。
  • 冥心同槁木:内心如同枯木般冥沉,暗示内心的孤寂与沉重。
  • 扫雪带微阳:扫去积雪,带来微弱的阳光,寓意着希望与新生。
  • 终必相寻去:我终将去寻找那位老者,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斯人不可忘:对那位老者的思念与敬仰之情,意味着理想生活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冥心同槁木”,将心境与枯木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烟霞被赋予“异香”,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一个人对理想境界的执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峰顶”:象征理想与超然的生活。
  • “石窟”:代表隐士的生活环境,简朴而真实。
  • “日出”:象征希望与新生,每天的第一缕阳光。
  • “烟霞”:自然的美丽,带来不同寻常的感受。
  • “槁木”:象征内心的孤寂与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峰顶叟”指代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僧人
    C. 一位商人
    D. 一位诗人

  2. “日日先见日”描绘的是: A. 诗人每天都要看日出
    B. 诗人每天都要见到朋友
    C. 诗人每天都要写诗
    D. 诗人每天都要去山顶

  3. 诗中“冥心同槁木”的意思是: A. 心情非常愉快
    B. 心情非常沉重
    C. 心情非常烦躁
    D. 心情非常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同样体现了隐士的生活与自然之美,诗中的意象与贯休的作品相似,都是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两者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贯休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