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寻灵纪不遇》

时间: 2025-01-17 10:26:09

久别稀相见,深山道益孤。

叶全离大朴,君尚在新吴。

钟嗄声飘驿,山顽气喷湖。

留诗如和得,一望寄前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寻灵纪不遇
作者: 贯休 〔唐代〕

久别稀相见,深山道益孤。
叶全离大朴,君尚在新吴。
钟嗄声飘驿,山顽气喷湖。
留诗如和得,一望寄前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庐山寻访灵隐寺时未能如愿见到朋友的失落心情。
“久别稀相见”意指友情久别,不易重逢;“深山道益孤”则描绘了身处深山的孤独感。
“叶全离大朴”形容树叶已然脱落,暗示离别的伤感;“君尚在新吴”则提到朋友仍在远方的新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钟嗄声飘驿”形容庐山钟声在空中回荡,给人以孤寂感;“山顽气喷湖”则描绘了大自然的气势与活力。
最后一句“留诗如和得,一望寄前途”表达了作者留下诗篇以寄托对未来的向往与期许。


注释:

字词注释:

  • 久别:长时间未见。
  • 稀相见:不常见面。
  • 深山:指深山中的小路。
  • 益孤:更加孤独。
  • 大朴:指大树,象征友情的坚固。
  • 钟嗄:指钟声微弱或低沉的声音。
  • 山顽:指大自然的顽强生机。
  • 留诗如和得:写下诗篇,似乎找到了和谐的感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新吴,古代地名,常用于指代江南地区,代表着繁华与热闹,与作者所处的孤寂形成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在庐山游历时的心境,因久别未见友人而感到孤独,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庐山寻灵纪不遇》是一首表达失落与思念的诗。贯休在庐山游历时,因未能见到久别的朋友,内心充满孤独与惆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诗的开头“久别稀相见,深山道益孤”,直接切入主题,营造了孤独的氛围。接着通过“叶全离大朴”和“君尚在新吴”,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钟声的描写则进一步加强了孤寂的氛围,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最后两句“留诗如和得,一望寄前途”,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尽管友人未能相见,但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将情感寄托于文字之中。这种写法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引发读者的共鸣,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别稀相见:长时间未见面,重逢的机会稀少。
  2. 深山道益孤:身处深山,孤独感愈加显著。
  3. 叶全离大朴:大树的叶子已然落下,象征友情的离散。
  4. 君尚在新吴:提到远在新吴的朋友,表达思念之情。
  5. 钟嗄声飘驿:钟声微弱飘荡,让人感到孤独。
  6. 山顽气喷湖:山的生机与力量,形成对比,展现自然的伟大。
  7. 留诗如和得:写下诗篇,似乎找到了内心的和谐。
  8. 一望寄前途:通过这首诗,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情比作树木,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
  • 对仗:如“久别”和“稀相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钟声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孤独的感慨,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作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山:象征孤独、寂寞。
  • 大朴:象征坚固的友情。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
  • :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加深了诗的情感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新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南
    B. 北方
    C. 西南

  2.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哪种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思念
    C. 愤怒

  3. “钟嗄声飘驿”中“嗄”的意思是? A. 清晰
    B. 微弱
    C. 洪亮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山水之美与内心情感的作品。
  • 李白《庐山谣》: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对比贯休与王维的山水诗,两者都运用幽静的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贯休更加注重个人的孤独与思念,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史》

以上资料可供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