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欧阳辩监澶州酒》

时间: 2025-01-19 19:18:24

汗血驾鼓车,何従致千里。

纷纷糟曲间,欲试贤公子。

君家江南英,濯足沧浪水。

却渡旧黄河,涨沙埋马耳。

由来付造物,倚伏何穷已。

当念楚子文,三仕无愠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欧阳辩监澶州酒
汗血驾鼓车,何従致千里。
纷纷糟曲间,欲试贤公子。
君家江南英,濯足沧浪水。
却渡旧黄河,涨沙埋马耳。
由来付造物,倚伏何穷已。
当念楚子文,三仕无愠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欧阳辩监的美好祝愿。他坐着汗血宝马,驾着鼓车,行程千里并不在话下。喧闹的酒曲中,想要试一试这位贤才。你是江南的英杰,曾在沧浪水边洗脚,但如今却要渡过旧黄河,水涨沙埋马耳。自古以来,命运的安排无常,沉浮并没有尽头。想起楚王子文,他三次被贬却从未有过怨言与喜悦。

注释:

  • 汗血: 指一种名贵的马,汗血宝马,形容马匹的优越和速度。
  • 鼓车: 驾着鼓声响亮的车,表示气势磅礴。
  • 糟曲: 指酒后的歌声。
  • 贤公子: 形容有才华的年轻人。
  • 濯足: 洗脚,象征清爽与洗净烦恼。
  • 旧黄河: 表示曾经历过的历程。
  • 楚子文: 楚国的王子屈原,因贬谪而三次任职,表现出淡然处之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兼顾豪放与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在送别友人的时刻,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期望与祝福。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心与鼓励。

诗歌鉴赏:

《送欧阳辩监澶州酒》是一首充满豪情与祝福的送别诗。全诗以友人欧阳辩监的远行为主线,开篇以“汗血驾鼓车”描绘了他出行的气势,给人以雄壮之感。接着,诗人通过“纷纷糟曲间”引入酒席场景,表达了对贤才的赞赏和试探。在诗的中段,诗人以“君家江南英”来回忆友人的过往,展现出他在江南的才华与风采。

随着诗意逐渐深入,诗人提到“却渡旧黄河”,暗示人生旅途的艰辛与变迁,水涨沙埋马耳,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最后,借用楚子文的典故,表达出对人生的淡然态度,强调无论身处何境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乐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传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与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汗血驾鼓车: 以豪迈的形象描绘友人的气度,展现出他出行的非凡。
  • 何従致千里: 表达出无论路途多远也不在话下,显示出自信与能力。
  • 纷纷糟曲间: 酒席上喧闹的歌声,渲染出欢快的氛围。
  • 欲试贤公子: 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与赞赏。
  • 君家江南英: 赞美友人的才华与成就。
  • 濯足沧浪水: 回忆起友人在江南的悠闲生活。
  • 却渡旧黄河: 暗示人生的变化与艰辛。
  • 涨沙埋马耳: 形象地描绘出险恶的环境,暗喻命运的无常。
  • 由来付造物: 反思命运的安排,带有些许无奈。
  • 倚伏何穷已: 表达出对命运的思考,沉浮难免。
  • 当念楚子文: 提及楚王子文,借以表达淡然的态度。
  • 三仕无愠喜: 讲述楚子文三次被贬却从未怨言,寓意乐观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 “汗血”比喻优秀的马匹,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 诗中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典故: 借用楚子文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与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汗血宝马: 代表勇气与成功。
  • 沧浪水: 象征着故乡与宁静。
  • 黄河: 代表着历史与变迁。
  • 楚子文: 体现出淡然的处世态度与高风亮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汗血”主要是指什么? A. 一种马
    B. 一种饮料
    C. 一种诗歌风格
    D. 一种乐器

  2. 诗中提到的楚子文一生的特点是什么? A. 喜怒无常
    B. 三仕无愠喜
    C. 一生顺利
    D. 只受过一次贬谪

  3. “却渡旧黄河,涨沙埋马耳”表达了什么? A. 船只的安全
    B. 人生的艰辛与无常
    C. 友人的快乐
    D. 江南的美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送别》 - 王维

诗词对比:

  • 对比《送别》中的送别情感,苏轼的《送欧阳辩监澶州酒》更显豪放与哲思,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更多体现出对前途的忧虑与不舍。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