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山驿闻雨
李长霞 〔清代〕
言投山驿宿,岩壑暮阴重。
径僻穿芳草,门閒闭乱松。
疏镫深夜雨,倚枕隔溪钟。
明日下山路,云迷处处峰。
白话文翻译:
在山驿停留过夜,山岩和沟壑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阴沉。
小路偏僻,穿过芳香的草丛,驿站的门口闲置,松树也显得杂乱。
稀疏的灯光下,夜雨淅淅沥沥,靠着枕头听到溪水的钟声。
明天下山的路,云雾缭绕,处处山峰都被迷住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言投:意为“我在此停留”。
- 山驿:山中的驿站,供过路旅人休息的地方。
- 岩壑:岩石和沟壑,形容山势的险峻。
- 径僻:小路偏僻,表示路途不甚繁华。
- 门閒:门口闲置,表示没有人来往。
- 疏镫:稀疏的灯光或灯火。
- 隔溪钟:隔着溪水听到钟声,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 云迷:云雾笼罩,形容视线受到遮挡。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旅途情景,传达出一种宁静、孤独的情感。山驿作为旅行中的栖息之地,象征着人们在旅途中对安静与安全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长霞,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为少见,却以其细腻的自然描绘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而受到后人关注。其作品通常融汇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旅途中的夜晚,描绘了在山驿中听雨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及对未来旅程的 contemplations。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在山中驿站过夜的旅人所见的景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宁静与孤独的氛围。前两句通过对山中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暮色沉重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夜色笼罩。小路的偏僻和芳草的存在,暗示了人迹罕至的清幽。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疏镫深夜雨,倚枕隔溪钟”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细腻场景,雨声和钟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诗人在此情此景中,似乎也在思考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
最后两句则是对明天旅程的展望,云雾缭绕,山峰隐秘,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这种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相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言投山驿宿:表明诗人到达山驿并决定在此过夜,开篇即设定了场景。
- 岩壑暮阴重:描绘出山中阴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
- 径僻穿芳草:小路偏僻,且有芳草,暗示幽静之处的美好。
- 门閒闭乱松:驿站门口的松树显得杂乱,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感觉。
- 疏镫深夜雨:夜晚的灯光稀疏,雨声滴落,构成一种静谧的氛围。
- 倚枕隔溪钟:诗人依靠枕头,听到溪水的钟声,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悠然的状态。
- 明日下山路:展望未来的旅程,暗示即将面临的未知。
- 云迷处处峰:云雾笼罩,山峰隐秘,表现出一种对未来旅程的迷茫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疏镫”、“隔溪钟”,赋予静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韵律感增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孤独的情感基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驿:象征旅途中的栖息与宁静。
- 岩壑:暗示险峻与孤独。
- 芳草: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 夜雨:静谧与思考,象征内心的情感波动。
- 溪钟:自然的声音,带来恬静与思索。
- 云峰:未来的未知,象征迷茫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言投”意为:
A. 说话
B. 停留
C. 旅行
D. 投掷 -
“疏镫深夜雨”中“疏镫”指的是:
A. 明亮的灯光
B. 稀疏的灯光
C. 漂亮的灯光
D. 灯火通明 -
诗中提到的“明日下山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迷茫
C. 高兴
D. 悲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了山中生活的静谧与优雅。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在特定环境下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比较李长霞与王维的作品,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李长霞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