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白话文翻译
很久没有人来敲门了,鸟儿啄着树问这是为什么。田野里有人来了,昨夜下了尺把深的雨。
注释
- 久无叩门声:久:很长时间;叩门声:敲门的声音。指很长时间没有人来拜访。
- 剥啄:剥:啄食;啄:用喙啄食。这里指鸟儿的叫声。
- 问何故:问:询问;何故:为什么。鸟儿似乎在好奇为何没有访客。
- 田中有人至:田中:田野中;有人至:有人来了。
- 昨夜盈尺雨:盈尺:满尺,形容雨量之大;昨夜:昨晚。昨晚下了很大的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久无叩门声”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交游、友情的重视,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寂寞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3年),字子瞻,号涧斋,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文名闻于世,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孤寂生活的感受,借自然景象抒写内心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开头的“久无叩门声”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孤独,暗示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在古代,敲门声不仅是来访者的象征,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体现。
接下来的“剥啄问何故”,通过鸟儿的啄食声,增强了环境的生动感,反映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鸟儿似乎在替诗人发问,增添了一层情感的共鸣。
最后两句“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则展现了一种相对的生机。在孤独的环境中,田野里却有人来访,暗示着生活的变化和希望,同时“昨夜盈尺雨”也象征着滋润和新生。这种对比让诗歌富有层次感,既有孤独的感叹,又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 久无叩门声:表达诗人久居隐处,寂寞无访的状态。
- 剥啄问何故:通过鸟的声音,体现自然对人类孤独的关注。
- 田中有人至:突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暗示着人际交往的希望。
- 昨夜盈尺雨: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希望的降临。
修辞手法:
- 对比:孤独与生机的对比,增强情感深度。
- 拟人:鸟儿的啄食声被赋予了询问的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孤独的情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生活变化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意象分析
- 叩门声:象征人际交往的缺失。
- 鸟儿:自然生灵,代表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的关注。
- 田中有人:聚集与交流的希望。
- 盈尺雨: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希望的降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久无叩门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喜
- B. 孤独
- C. 忧愁
-
“剥啄问何故”中的“剥啄”指的是什么?
- A. 走动
- B. 啄食
- C. 吵闹
-
昨夜的雨量如何?
- A. 小雨
- B. 盈尺
- C. 暴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苏辙《遗老斋绝句》在表达孤独的情感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豪放,后者则显得更加内敛与细腻。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辙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细腻感受,而苏轼则更注重气势与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辙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