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莫二首》
时间: 2025-01-08 23:2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辙的《岁莫二首》原文如下:
文章习气消未尽,
般若初心老渐明。
粗有春秋传旧学,
终凭止观定无生。
维摩晚亦谐生事,
弥勒初犹重世名。
须发来年应更白,
莫留尘滓溷澄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文章的习气尚未完全消除,
般若智慧的初心逐渐变得明晰。
大致有春秋的旧学传承,
最终还是要依靠内心的观察才能达到无生的境界。
维摩诘在晚年也能与世事和谐相处,
弥勒佛在初时仍然重视世俗的名声。
明年我的须发可能会变得更加苍白,
不要让尘世的污垢混淆了我心中的清明。
注释:
字词注释:
- 习气:指习惯和嗜好,这里指对文坛的习惯。
- 般若:大乘佛教中的智慧,指的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 止观:佛教术语,指静止观察,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明悟。
- 维摩:维摩诘,佛教故事中的一位高僧,以其智慧和辩才著称。
- 弥勒:弥勒佛,佛教中未来的佛,象征着慈悲与希望。
- 尘滓:指世俗的杂念和污垢。
典故解析:
- 维摩诘:出自《维摩诘经》,他以不离世俗而能达到觉悟著称,象征着能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安宁。
- 弥勒佛:他是未来的佛,象征着对人类的希望与救赎,初时重视名声,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涧州,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兄长苏轼。苏辙的诗风清新,内容多为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岁莫二首》创作于苏辙晚年,反映出对人生、智慧与世俗的思考,诗中既有对佛教思想的借鉴,也有对个人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他对老年的接受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苏辙的《岁莫二首》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闻名。诗中开头提到“文章习气消未尽”,可以看出作者对自身文人身份的反思,习气虽未完全消除,但却在追求更高的境界。接下来的“般若初心老渐明”则展现了他对智慧的向往,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感悟逐渐加深。诗中提到的“粗有春秋传旧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在现代社会中要保持对古老智慧的追求。
“维摩晚亦谐生事,弥勒初犹重世名”则是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强调智慧与世事的平衡。诗的结尾,作者用“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表达了对未来的感慨,他意识到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提醒自己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被世俗的杂念所困扰。
整首诗在表现个人成长与智慧的同时,融合了佛教的理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章习气消未尽:表明作者对文坛习惯的反思,暗示内心仍有依赖。
- 般若初心老渐明:随着岁月流逝,智慧逐渐明朗。
- 粗有春秋传旧学:承继古代经典,虽是粗浅却是基础。
- 终凭止观定无生:最终依靠内心的观察和理解,才能超越生死。
- 维摩晚亦谐生事:维摩诘在晚年能与世事和谐共处,反映出智慧和世俗的关系。
- 弥勒初犹重世名:弥勒佛在初期仍重视世俗名声,揭示人性复杂。
- 须发来年应更白:感叹岁月流逝,白发的到来。
- 莫留尘滓溷澄清:劝诫自己不要让世俗的污垢影响内心的清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须发来年应更白,莫留尘滓溷澄清”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智慧比作清明的水,强调内心的纯净。
- 拟人:赋予智慧以生命,体现其成长过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在面对衰老时所持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章:代表知识与文化,象征文人身份。
- 般若:象征智慧与深刻的理解。
- 春秋:代表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维摩诘:象征能够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 弥勒:希望与人性复杂的象征。
- 须发: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尘滓:象征世俗的杂念与污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般若”主要指什么? A. 传统文化
B. 深刻的智慧
C. 世俗的名声
D. 个人的经历 -
“须发来年应更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无奈
C. 对生命的感慨
D. 对世事的淡然 -
维摩诘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世俗名声
B. 智慧与宁静
C. 传统文化
D. 年龄的增长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两首诗都关注人生的流逝与智慧的追求,但苏辙的诗更为哲理,强调内心的清明与超脱,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慨,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苏辙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