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保奭方为左,希文自请西。不劳三尺剑,已办一丸泥。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清风谁作诵,何石不天齐?
白话文翻译:
保奭(保奭是指保守和捍卫的意思)本来应在左边,希文(希文为人名,指的是希文)自己请求去西边。不需要用三尺的剑,早已解决了一颗泥球的事情。已经归于黄土,哀伤啊,梦中见到了白色的鸡。清风是谁在吟诵,何处的石头不与天齐?
注释:
- 保奭:指保奭(古代官名),在此可引申为捍卫者。
- 希文:人名,或指特定历史人物,这里是指他自请出征。
- 三尺剑:比喻兵器,这里暗指战争。
- 一丸泥:比喻小事,形象地表示事情并不复杂。
- 黄壤:指土地,常用来代表死亡后的归宿。
- 白鸡:梦中出现的象征,可能暗示某种警示或失落。
- 清风:象征自由与高洁的气息,常用来抒发情怀。
- 何石不天齐:比喻众多的石头都与天齐平,表达一种和谐或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晚号野老。他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虞丞相挽词三首》是杨万里为挽悼虞丞相而作,表达对其的追念与赞美。此时正值南宋动荡,政治腐败,诗人希望通过此诗唤起人们对虞丞相的记忆与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虞丞相挽词三首》通过对虞丞相生平与品德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开篇即以保奭与希文的对比,暗示了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同选择,保奭代表对国家的忠诚,而希文则显得无所畏惧,决然出征。接下来的“已劳三尺剑,已办一丸泥”则体现了虞丞相的才能与智慧,他用最简陋的工具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展现了他做事的高效与果断。
“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一句,将死亡与追忆结合,表达了对故人的哀伤,也映衬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清风谁作诵,何石不天齐?”则引发了对理想境界的追问,呼唤理想中的和谐社会,感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在哀悼中流露出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保奭方为左:保奭是忠臣,理应守护国家的正义。
- 希文自请西:希文勇于担当,主动请命出征,显示出他的胆略。
- 不劳三尺剑,已办一丸泥:在处理问题上,虞丞相不需要锋利的武器,简单的办法就能解决问题。
- 已矣归黄壤:死亡是必然的归宿,强调了一种宿命感。
- 伤哉梦白鸡:梦见白鸡,可能象征着对故人的怀念与警示。
- 清风谁作诵:询问是谁在吟咏清风,传达对理想的追求。
- 何石不天齐:质疑现实的和谐与理想的差距,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保奭”和“希文”形成对比,营造出鲜明的对立。
- 比喻:将战争与泥球作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事情的简单性。
- 象征:清风和白鸡分别象征着高洁的情操与对逝去的怀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虞丞相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忠诚与理想的向往,同时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表达了深沉的哀伤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风:象征着自由、清白,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理想追求。
- 黄壤:象征着死亡后的归宿,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白鸡:可能象征着忠诚与警示,代表对故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保奭方为左”中的“保奭”指的是: A. 忠臣 B. 诗人 C. 战士
-
诗中提到的“希文”是: A. 一个地方 B. 人名 C. 一种动物
-
“已矣归黄壤”意指: A. 归隐山林 B. 死亡归土 C. 远游他乡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也有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与杨万里的诗形成呼应。
- 李白的《将进酒》则强调对人生的豪情与短暂,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具有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