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
时间: 2025-01-01 11:59: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我一壶玉,了此十分秋。江涛还此,当日击楫渡中流。问讯重阳烟雨,俯仰人间今古,此意渺沧洲。天地几今夕,举白与君浮。旧黄花,新白发,笑重游。满船明月犹在,何日大刀头。谁跨扬州鹤去,已怨故山猿老,借箸欲前筹。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
白话文翻译:
我醉倒在一壶美酒中,享受这十成的秋意。江涛依旧在此,想起当年划船渡过中流的情景。询问重阳节的烟雨,回首仰望人间的古今,此情此意如同渺茫的沧洲。今晚又是几何,举起白酒与君共饮。旧时的黄花,换上了新白发,欢笑着重游故地。船上明月依然在,何时才能再见那把大刀?谁又跨越扬州的鹤去,已怨老山猿,欲借筷子来筹划。莫要倚靠北边的栏杆,天边就是我们的神州。
注释:
- 壶玉: 指美酒,壶为容器,玉象征酒的珍贵。
- 击楫渡中流: 意指当年划桨渡过水流的情景,象征勇往直前。
- 重阳烟雨: 指重阳节时节的烟雨天气,带有淡淡的惆怅。
- 沧洲: 形容远方的模糊,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渺小。
- 白发: 代表年岁渐长,人生的无奈。
- 扬州鹤: 扬州的鹤象征着高洁的理想或追求。
- 神州: 代指中国,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静斋,宋代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重阳节,诗人感怀时光流逝与人生变化,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秋天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诗中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诗人开篇以“醉我一壶玉”引入,酒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生的享受与遗憾。接着,诗人用“江涛还此”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表达出对往昔的怀念与不舍。
在“问讯重阳烟雨”中,重阳节的烟雨带来了秋天的凉意,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诗人对比古今,感叹人生如沧洲,渺小而易逝。诗中“旧黄花,新白发”一语,寓意着年华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令人感到深深的惆怅与无奈。
而“满船明月犹在”则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尽管人生已然老去,但美好的回忆依然值得珍藏。最后,诗人以“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结束,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珍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醉我一壶玉: 暗示诗人借酒消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了此十分秋: 表达对秋天的深刻体验,感受到季节的变迁。
- 江涛还此: 记忆的回归,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自然。
- 问讯重阳烟雨: 询问重阳节的天气,带有一丝惆怅。
- 俯仰人间今古: 回首古今,感叹人生的短暂。
- 此意渺沧洲: 体会人生的渺小与无常。
- 天地几今夕: 疑问今夜的时光,流逝得如此之快。
- 举白与君浮: 举杯共饮,表达友情与共赏美好的愿望。
- 旧黄花,新白发: 反映人生的变化,黄花象征青春,白发象征衰老。
- 满船明月犹在: 诗人对美好回忆的留恋。
- 何日大刀头: 想念往昔的豪情壮志。
- 谁跨扬州鹤去: 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 已怨故山猿老: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怨恨。
- 借箸欲前筹: 代表对未来的思考与规划。
- 莫倚阑干北: 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沉溺于过去。
- 天际是神州: 强调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壶玉”比喻美酒,形象生动。
- 对仗: “旧黄花,新白发”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意。
- 排比: 句子结构的重复,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壶玉: 象征美酒,代表生活中的享受。
- 江涛: 代表自然的无常与变化。
- 重阳烟雨: 体现秋天的气息与时光的流逝。
- 黄花与白发: 对比青春与衰老,展现人生的变迁。
- 明月: 象征美好与团圆。
- 扬州鹤: 代表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醉我一壶玉"中的"玉"指的是什么? A. 美酒
B. 珍珠
C. 珍贵的物品 -
诗中"问讯重阳烟雨"意指什么? A. 对重阳节的期待
B. 对过去的回忆
C. 对天气的询问 -
"旧黄花,新白发"的意思是什么? A. 反映生命的循环
B. 描述自然的美景
C. 表达对年龄变化的感慨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方岳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表现个人情感,后者则结合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以重阳节为背景,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主题感情虽相似,但方岳的诗更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