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酬归德侯仲衡》
时间: 2024-09-19 20:43:14意思解释
念奴娇 酬归德侯仲衡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天阴岁暮,正情如中酒,人初赋别。
忽接繁台书一纸,飞下梁园白雪。
悼远伤离,抚今追昔,字字皆辛切。
狂歌数阕,唾壶之口都阙。
每欲窄袖轻衫,碻磝道上,小犯寒风洌。
耳后弓弦声霹雳,一片风毛雨血。
雅愿终违,壮游未果,世事多枝节。
中宵辗转,布衾今夜难热。
白话文翻译:
在阴沉的岁末,正如醉酒时的情感,人们刚刚开始别离。
忽然收到一封远方的信,像白雪一样飘落在梁园。
对远方的思念与离别的伤感,追忆现在与过去,每个字句都充满了深切的情感。
狂放地唱了几首歌,连吐口水的地方都没有了。
每次想穿上轻薄的衣衫,走在石板路上,却总要忍受寒风刺骨。
耳后响起弓弦的声响,仿佛风雨夹杂着鲜血。
理想的愿望终究未能实现,壮丽的游历未能成行,世事总是充满了曲折。
夜深人静翻来覆去,今夜的被褥难以温暖。
注释:
- 繁台: 指繁华的台榭,可能是指书信寄送的地方。
- 梁园: 古代名园,意为情感的寄托之地。
- 狂歌数阕: 形容高歌几首,表现出对离别的情绪。
- 碻磝道: 指石板路,象征艰难的道路。
- 弓弦声霹雳: 比喻突如其来的声音,表达紧张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1626年-1682年),字梦阮,号朴斋,清代诗人,擅长词和诗。其作品多以豪放、奔放著称,对时事有独到见解。
创作背景:
《念奴娇 酬归德侯仲衡》创作于清代,正值作者内心孤独与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际。诗中通过对别离的感伤,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阴沉的天色和岁末的氛围开篇,渲染了作者的情感背景。开头的“天阴岁暮”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人初赋别”则直指即将离别的情感,仿佛在劝诫自己珍惜当下。通过“忽接繁台书一纸”,突显了远方友人的牵挂,书信如雪般轻柔,却带来沉重的思念。
接下来的“悼远伤离,抚今追昔”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追忆过去的点滴,字句间流露出深切的哀伤。而“狂歌数阕”则展现了作者在情感压抑下的反抗,尽管此刻的歌声显得无力,但依然不愿放弃。
随着诗意的发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身处寒风中的孤独与无助。结尾“中宵辗转,布衾今夜难热”则是对现状的无奈,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阻隔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的张力在此刻达到顶峰。
这首词以其情感的真挚和意象的丰富,成为了清代词作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阴岁暮: 描述天气阴沉,正值年末,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 正情如中酒: 比喻此时的情感如同醉酒,沉浸在离别的苦涩中。
- 人初赋别: 指刚刚开始的离别,暗示着即将面临的痛苦。
- 忽接繁台书一纸: 突然收到远方的书信,带来对过往的追忆。
- 飞下梁园白雪: 用“白雪”比喻信件的轻盈与纯洁,却显得分外凄凉。
- 悼远伤离: 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深切伤感。
- 抚今追昔,字字皆辛切: 对比现在与过去的情感,字句间透出浓浓的情意。
- 狂歌数阕: 表达对离别的反抗与不甘,试图通过歌唱来宣泄情感。
- 唾壶之口都阙: 形容忙碌、疲惫,连吐口水的地方都没有,反映内心的焦虑。
- 每欲窄袖轻衫: 想要轻装上路,象征追求自由的渴望。
- 碻磝道上,小犯寒风洌: 在艰难的石路上,受到刺骨寒风的侵袭,表现出旅途的艰辛。
- 耳后弓弦声霹雳: 形容突如其来的刺耳声响,象征着内心的惊涛骇浪。
- 一片风毛雨血: 用生动的意象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 雅愿终违,壮游未果: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表达了对理想未能实现的失落感。
- 世事多枝节: 人生的复杂与曲折,暗示人生的无奈。
- 中宵辗转,布衾今夜难热: 夜深人静,辗转难眠,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情如中酒”比喻情感的浓烈。
- 对仗: “悼远伤离,抚今追昔”形成对称,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 “耳后弓弦声霹雳”赋予声音以情感,表现出内心的震撼。
主题思想:
这首词以离别为主题,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理想未实现的失落感,在孤独与无奈中流露出深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阴: 代表忧伤的情绪。
- 白雪: 象征思念的纯洁与凄凉。
- 狂歌: 反映内心的呐喊与不甘。
- 寒风: 代表人生中的艰难与困境。
- 布衾: 传达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天阴岁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忧伤
- C. 期待
- 答案: B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繁台书一纸”象征着__。
- 答案: 思念
-
判断题: 诗中的“狂歌数阕”表现了作者对离别的绝望。
- A. 正确
- B. 错误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念奴娇 酬归德侯仲衡》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侧重于离别的伤感,后者则表现出对人生的豪放与无畏。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陈维崧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