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溪双渡涨溪流,
草绿寒烟拂拳头。
马足欲前还又却,
数湾春水冷于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竹溪两岸在涨水时的景象,溪水流淌,草色青翠,寒烟轻轻拂过手掌。马儿似乎想往前走,但又停住了脚步,几弯春水比秋水还要寒冷。
注释:
字词注释
- 竹溪:指竹林环绕的小溪,表现出幽静的自然环境。
- 双渡:指有两处渡口,暗示出这条溪流的蜿蜒曲折。
- 涨溪流:溪水上涨,形势变化的生动描写。
- 寒烟:清晨或傍晚出现的薄雾,带有寒意。
- 拳头:手掌的形状,表达触感。
- 马足:马的脚,象征着行进和旅途。
- 欲前还又却:表现出马儿犹豫不决的状态。
- 湾春水:春天的水流,带有生机和清新。
- 冷于秋:春水的温度比秋天的水还要冷,暗示着春天的寒意。
典故解析
本诗并无特定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春水、马匹及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观域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以竹溪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慨。
诗歌鉴赏:
《二赞行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竹溪的春日情景。诗句虽短,但意象丰富,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开头的“竹溪双渡涨溪流”设定了整个场景的基调,水流的涨落和渡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春水的活力与流动。而“草绿寒烟拂拳头”则通过对颜色和气候的描绘,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出春天的温暖与寒意交织的复杂情感。
接下来的“马足欲前还又却”描绘了马匹的犹豫,似乎在表达对前路的不确定性,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暗示出一种人生的哲理,面对选择时的踌躇与反复。而最后一句“数湾春水冷于秋”,则是对自然状态的进一步反思,春水的寒冷相比于秋水更加深刻,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未尽的寒意,隐喻着生命的复杂与脆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思索,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溪双渡涨溪流:描绘竹溪的两岸有两个渡口,随着春水的上涨,溪流显得格外生动。
- 草绿寒烟拂拳头:草地青翠,寒气的烟雾轻轻拂过手掌,营造出清晨的宁静与寒意。
- 马足欲前还又却:马儿想要前行但又停住,表达一种犹豫和不安的情绪。
- 数湾春水冷于秋:春天的水流寒冷,给人以清新却又凉意的感觉,暗示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脆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寒烟”与“拳头”的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手触感受。
- 拟人:马儿的情感与行动表现出一种人性化的思考。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使得意象更加鲜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的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溪:象征着自然与宁静。
- 草绿: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 寒烟:代表着气候的变化与时节的交替。
- 马足:象征着旅行与人生的选择。
- 春水:暗示着生命的开始与清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流是哪一个季节的?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马足欲前还又却”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马儿在奔跑
- B) 马儿在犹豫
- C) 马儿很疲惫
- D) 马儿在吃草
-
诗中“寒烟”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 A) 温暖的气候
- B) 早晨的雾气
- C) 晚上的星空
- D) 河流的波澜
答案:
- C) 春季
- B) 马儿在犹豫
- B) 早晨的雾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吴观域的《二赞行桥》与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吴观域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观察,而杜甫则融入了更多的历史与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资料提供了对《二赞行桥》的全面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