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

时间: 2025-01-07 18:02:46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安石的《郊行》原文如下:

柔桑采尽绿阴稀,
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
如何勤苦尚凶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末秋初的乡村景象:桑树的叶子被采光了,绿荫稀少,芦苇丛中,蚕茧结得肥厚。诗人决定去村子里询问当地的风俗,想知道人们为何仍然辛勤劳动却常常面临饥荒的困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柔桑:嫩绿的桑树。
  • 绿阴:树木的阴影。
  • 芦箔:用芦苇编成的席子,指芦苇丛。
  • 蚕成密茧肥:蚕在茧中成熟,茧子肥厚。
  • 聊向:随便去向,表示一种轻松的态度。
  • 风俗:地方的习惯和传统。
  • 勤苦:勤劳而辛苦。
  • 凶饥:严酷的饥荒。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勤苦尚凶饥”反映了当时农民面临的艰难生活,暗示了社会经济的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政治改革,倡导“新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著称。

创作背景:

《郊行》创作于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阶段,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与思考。王安石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农民的生活依然艰苦,饥荒时有发生。

诗歌鉴赏:

《郊行》通过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王安石对乡村的深刻观察与思考。诗的开头两句“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夏日农村的生动景象。桑树的叶子被采摘殆尽,绿荫已稀,暗示着农业生产的疲惫与不易。接下来的“聊向村家问风俗”,诗人表现出一种探索的态度,似乎在寻求理解和解答,表现了一种对民生的关切。

最后一句“如何勤苦尚凶饥”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揭示了尽管村民们辛勤劳作,仍然面临饥荒的残酷现实。这样的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也引发了对社会制度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传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柔桑采尽绿阴稀:描绘了桑树的叶子被采光后,树荫变得稀少,象征着农村的困境。
  2. 芦箔蚕成密茧肥:描述芦苇中蚕的生长状况,茧子丰厚,反映出一方面的丰盈与另一方面的贫瘠形成对比。
  3. 聊向村家问风俗: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好奇,想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4. 如何勤苦尚凶饥:质疑辛勤劳动的农民为何仍然遭受饥荒,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写丰收的蚕茧与农村的饥荒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主题的冲突。
  • 意象:桑树、芦苇、蚕茧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乡村气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状态。
  • 设问:最后一句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引人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农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农民在辛勤劳作中却仍遭受饥荒的无奈与困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矛盾与不公,传递出诗人对农民命运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柔桑:象征着温暖与生活的希望。
  • 绿阴:代表着生机与繁荣。
  • 芦箔:自然环境的描绘,强调乡村的质朴。
  • 密茧:暗示着丰收,但与饥荒形成对比,揭示出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郊行》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农村景象? A. 繁荣富裕
    B. 荒凉贫困
    C. 和谐安宁
    D. 战乱纷争

  2. 诗中提到的“勤苦尚凶饥”是什么意思? A. 辛勤劳作却仍然富裕
    B. 辛苦工作却遭受饥荒
    C. 生活富足无忧
    D. 不工作也能丰盈

  3. “聊向村家问风俗”中“聊向”的意思是? A. 随便去向
    B. 认真询问
    C. 不屑一顾
    D. 确定去向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郊行》与杜甫的《春望》都关注农村生活与社会现实。虽然两首诗的写作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民困境的同情与思考。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对劳动的观察,而杜甫则更加强调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悲伤。两者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关注。

参考资料:

  • 王安石研究相关书籍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